文章共2000字,需要8分钟时间,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上周,我国对镓和锗的出口管制引起美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美国对此坚决反对,欧盟外长想要访华被我国取消行程,美西方国家开始寻找方法应对,欧盟近日又通过了《芯片法案》,这一法案的目的是什么?中欧之间会如何发展?
欧洲压倒性通过芯片法案
欧洲的《芯片法案》以10票反对、587票赞同的压倒性通过,并决定2030年芯片产量提高20%!
欧洲在7月11号对芯片法案进行表决并压倒性通过,该法案表示欧洲会加大在芯片方面的投资,芯片研发方面会注资33亿欧元,也会增加芯片供应链人才培养。
当前半导体行业确实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在这一领域一直以霸权姿态压制他国。
我国对镓和锗的管制对美西方半导体打了七寸,这也显示出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某些不和谐声音导致芯片供应链的脆弱。
欧洲也意识到芯片产业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该项芯片法案欧盟显示出自身的“野心勃勃”,要在7年内实现产能扩充,芯片规模要达到全球规模的20%。
但是我国一直是芯片半导体关键材料的重要供应国家,这次我国的镓锗管制已经让西方产生恐慌,美国企业甚至利用管制制度“破绽”加大对镓和锗的存储。
欧盟长期是美国的跟班,美国加大对中国芯片产业围追堵截,欧盟坚决反对不能与中国脱钩,但是却对华宣称“去风险化”。
这显示出欧盟十分矛盾的心理,既想和我国合作又迎合美国“脱钩”论,实际上“去风险”是对“脱钩”的另一种表达。
但是根据这次欧洲的《芯片法案》来看,与美国还是有所不同。
美国早在2022年通过《芯片科学法》旨在以封杀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主,不仅打击我国华为等重要芯片企业,还联合其他国家禁止对我国供应高端芯片。
欧洲的《芯片法案》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壮大自身的芯片产业为主,除了投资芯片研究33亿欧元外,创建网络中心解决芯片研发技能短缺问题,同时也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所以,从这一点看美国主要是以霸权方式进行“进攻”,而欧洲更像是为壮大自身芯片产业的“防守”。
这是否意味着欧洲态度的转变,不在依附美国呢?欧洲要想真的实现之后的芯片产能目标,会如何抉择?
欧洲会如何抉择?
欧盟《芯片法案》的目标较大,实现难度较大,但是这一目标已经提出来,相信欧盟有自己的考量。
早在耶伦访华之前,欧盟峰会中确认要与美国采取不一样的对华政策,英国的《泰晤士报》称欧盟与中国在寻求建设性稳定关系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欧盟在经济上依旧与中国是贸易伙伴。
欧盟委员会成员冯德莱恩表示欧盟要与中国要建立弹性供应链,在经贸方面依赖中国,欧洲无意与中国脱钩。
欧洲当前对华的关系定位较为矛盾。“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同时存在,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欧盟要减少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实施“去风险”。
对于这一观念,欧洲议会人士华莱士对此进行评价,他认为当前欧盟应当与中国加强合作才能走出困境。
所谓“去风险”只是欧洲某些政客的擅自主张,并不是代表民意,去风险根本上是错误的,不应当是与中国合作的风险,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风险。
由此可见,欧洲作为美国盟友对华政策存在错误倾向,主要是欧洲内部各方之间意见不统一,存在矛盾。
华莱士将“去风险”言论归结于在处理全球事务方面的“去风险”,欧洲在没有处理好自身事务的情况下,没有资格对中国指手画脚。
不管怎样,两国在经贸上依旧呈现出良好趋势,2022年中欧贸易达到8473亿美元,同年欧洲对华投资121亿美元,同比增长70%。
我国对欧洲的态度一直采取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欧洲这次颁布《芯片法案》是
想要扩大半导体领域的市场,实现芯片独立自主。
中欧之间的利益并没实质性阻碍,特别是今年6月7号,我国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相互联合,共同在重庆建立碳化硅制造厂。
这是中方与欧洲国家在新能源方面的重要合作,中欧之间的合作空间依旧很大,但是对我国来说,半导体领域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我们更希望实现独立自主,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芯片领域的挑战
当前欧洲的《芯片法案》若生效,希望重振自身的半导体产业,美国一直在半导体领域进行霸权,而我国也在不断加强自主研发,或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以目前欧洲的状态来看,要达成《芯片法案》的目标具有很大挑战性。
在芯片产业方面,目前美国对此进行严格围堵,在整体的产业链方面已经割裂,难以实现整体化发展。
同时中美关键领域方面的贸易存在摩擦,欧洲想要自主扩大产能较为困难,我国的镓锗管制会导致半导体关键材料价格上涨,在市场下行以及中欧关系存在小的摩擦情况下,很难实现。
此外,欧洲在俄乌冲突情况下,出现能源问题,虽然不断开发清洁能源,增加替代产能逐渐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但是后续还会出现不稳定情况。
芯片产业作为国家中的高端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以及资源,欧洲当前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加强产品研发。
在芯片领域,我国一直被西方卡脖子,但我国对镓锗的管制也对西方进行了打击,当前我国也会不断花时间打磨自身的技术,面对芯片领域的竞争,我国也会灵活应对!
对于这次欧盟的《芯片法案》,你有何想法?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2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