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烘托手法(什么是烘托手法)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白居易)全诗不直接写夜雪,却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捕捉,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正是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侧面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侧面烘托的技法大致有以下三类:
由人烘托人《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又如唐代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伴客销愁长日饮,
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这是一首表露对亡妻执着爱恋的诗。结尾两句真是锥心泣血之言,读至此,有情人不禁掩卷一哭!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但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只写旁人感泣,从旁人的感泣中,更见出自己的伤心。侧面烘托,曲曲传情,挚深感人。
以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都是众人皆知的烘托手法的典范。
再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诗: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只在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接下来的两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则主要通过对帆船、鸟羽、海门、浦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形成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以物烘托人《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两句,借写江中之月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之情,别有一番韵味。
又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此诗题为“寻陆鸿渐不遇”,诗句内容似都不在陆鸿渐身上着笔,但还是道出了其人。幽静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无不从侧面烘托出陆鸿渐生性疏放不俗的高人逸士襟怀。
以上就是爱惜日网»什么是烘托手法(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爱惜日号SEO专员
声明:本文由爱惜日网/爱惜日号作者编辑发布,更多技术关注王听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