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400亿遗产?先交300亿的税再说。”
自古以来,但凡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当家人去世之后,总会留下不少的遗产,而这些遗产的归属,除了让子女们“垂涎不已”,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到了现在,豪门之间的“遗产争夺战”,我们更是看过不少。
2008年,台塑集团的掌门人王永庆,猝然离世。
只是在王家,非但没有上演“遗产争夺战”的戏码,甚至连遗产都见不到,因为王永庆在去世前,曾在瑞士银行存了400亿,结果子女们作为直系亲属,偏偏拿不出来。
要想拿出来,首要条件就是得先交上300亿。
可更令人无语的是,即便是交了这300亿遗产税,也不一定能拿到钱。
奋斗一生,却被瑞士银行“吞”了400亿,或许王永庆都没想到,去世后会在自己身上这么“滑稽”的事情。
1917年,王永庆出生。
自小在台北直潭长大的他,家境其实一般。
其父母都是当地采茶的农工,赚的并不多,直到后来自己经营店铺,才慢慢让家里的生活发生改善。
父亲王长庚,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生下王永庆之后,便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即便交学费会让家里变得更加贫困,他也坚持供王永庆上学。
虽然年纪小,但王永庆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期盼,所以拼了命的学习。
当时他去的学校,离家十公里,王永庆为了不迟到,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然后徒步十公里,只身赶到学校。
为了节省时间,早饭都是在路上吃的。
王永庆很争气,每次回家也跟父亲汇报一天的所学,这让王长庚越发坚信送孩子上学是正确的决定,于是更加拼命的工作。
结果多年来的辛苦劳作,终究是压垮了他的身体。
这下不但无法赚钱了,反而还因为治病,让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
为了撑起这个家,母亲只能身兼“家庭主妇”和“家庭顶梁柱”的双重角色,料理完家务,照顾完孩子,还得经营店里的生意。
可一个弱女子,再坚强,也无法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家里的钱一天比一天少。
王永庆知道自己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最沉重的负担,所以他在15岁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自行辍学,开始打工生涯。
没有学历,也没有社会经验,再加上年纪小,王永庆的求职经历并不顺利,所幸一家米店的老板见他可怜,便收下他当学徒。
当学徒的日子里,王永庆随时随地都在观察老板的经营之道,仅仅一年,他就摸清了这行当里的道道。
于是他心一横,挨家挨户地借钱,最终用好不容易凑齐的200块钱,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也是从此刻开始,王永庆开启了经商人生。
在那个年代,服务意识很差,很多老板即便是看到大米里有砂石,也不会主动去清理,反而还觉得这样能增加重量,多赚些钱。
但王永庆不这么想,他偏偏把砂石都挑了出来,力求给顾客提供最干净的大米。
此外,考虑到节省顾客的时间,王永庆还亲自送货上门。
更重要的是,王永庆还搞起了“售后服务”,但凡是从他们家买米的客户,像是清洗米缸、清理陈米等事情,他都是免费上门帮忙。
一连串的“人性化服务”,让王永庆的米店,成了当地口碑最好、回头客最多的,很多客户都只认他们一家。
而门店生意火爆之后,为了保证能拿到一手大米,减少成本,王永庆直接带人成立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厂,彻底实现了“一条龙产业”。
1942年,王永庆又瞄准了新的产业。
他将有关米店的所有生意,都卖了出去,随即返回老家,批量购置了几百亩良田,开始收租。
而收租当然不是王永庆的最终目的,他想的是借用这些良田,做木材生意。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急需重建,木材的需求度陡然飙升,王永庆所积攒的木材,尽数卖了出去。
短短几年,王永庆就在“百废待兴”的年代,赚了5000万之多。
拿着这些钱,王永庆就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
最开始的时候,他租下的地方虽然被称作公司,但其实就是一个生产PVC产品的小作坊,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作坊,居然成了全世界最大的PVC产业公司。
不过,王永庆当时成立公司时,并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被一位高官“怂恿”的,对方只想从他这里“分杯羹”。
最开始,公司里的产品一批接一批,结果一件都没卖出去,就算是王永庆有几千万的家底,也差点对外宣布破产。
但对于“经营之神”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困难。
1958年,王永庆决定对自家产品进行直销,并成立“南亚塑料”。
自此,所有产品都远销海内外,1978年的时候,年营业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亿美元。
在王永庆的努力下,让台塑公司,在全球十大化工公司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他本人,更是被业内人士奉为“经营之神”。
有了钱,王永庆并没有想着借此挥霍,过上“奢靡”的人生,而是心系祖国,决定用实际行动回馈祖国给予他的“创业机会”。
1989年,王永庆大手一挥,准备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一家世界级别的石化产业,借此来帮助大陆推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
但可惜的是,正当王永庆打算拨款70亿的时候,被台湾方面窥探到了消息,随即给王永庆在台湾的产业施压,无情终止了王永庆的“大义行动”。
因为当时已经与大陆官方有了交涉,所以王永庆心中十分愧疚,为了弥补这次“食言”,他便在美国的黄金位置,斥巨资购置了15亩土地,准备送给我方。
结果又被美国出来插了一脚,此事又一次作罢。
直到后来我们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实力越来越强,才让王永庆有了在大陆发展产业的机会。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当无数同胞赶赴汶川参与救援的时候,王永庆也对灾区的群众牵挂不已,他找到理财方,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讲,只是淡淡说道:“拿出一亿,捐给汶川。”
在王永庆的身上,从来都没有商人的“市侩”,只有“反哺”社会的真情实意。
此外,别看他被誉为“经营之神”,但他的真实生活,却十分节俭,一件西服,往往能穿上很多年。
成长时期的困难史,让王永庆的本性中多了一丝朴实。
在公益方面,他当然不止为汶川捐过善款,还曾专门拿出一笔钱,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学校和医院,解决当地的健康和求学问题。
部分地区还建立了工厂,改善当地的就业环境。
这些善举,王永庆本人从未宣扬过,他始终都是闷头做事,不计回报。
在王永庆的心里,若是从社会里赚到钱,却只顾着自己享受,简直就是一种“罪过”。
可惜的是,这样肯为社会着想的“实在人”,还是难敌岁月的折磨。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于美国离世,享年92岁。
王永庆这一生,一共娶了三个老婆,拥有9个子女。
发妻是郭月兰,对方是王永庆的童养媳,所以她是王永庆从贫穷到富有的唯一见证者。
只是郭月兰未曾帮王永庆诞下一子,也是考虑到这一点,王永庆差点要把他休了,还是父亲极力劝说,他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王永庆娶到的第二个老婆,名为杨娇。
杨娇生下了五个孩子,所以她一直都对未生一子的郭月兰抱有敌意,觉得自己才有资格做正妻,可王永庆坚持把郭月兰摆在正房位置。
结果杨娇一气之下,只身远赴美国,再未回国。
至于三房李宝珠,外界传出的消息很少,只知道为王永庆生下了4个孩子。
王永庆去世之后,遗产如何分配,就成了外界最关注的事情。
有人统计,王永庆奋斗多年,差不多赚到了3000亿资产,但其中的2600亿,被他放到了信托基金,并没有直接分配给家属。
而剩下的400亿,则是存在了“举世最安全”的瑞士银行。
但王永庆绝对没有想到,仅留的400亿“活遗产”,却无法分配到家属的手中。
因为在去世之前,王永庆没来得及对这400亿遗产做出授权,导致家属们无法直接取出来。
为了拿到这些钱,子女们便请求台方出面,终于和瑞士银行取得了联系,也商讨了取出遗产的条件。
结果瑞士银行“狮子大开口”,直接表明:“想要400亿遗产?先交300亿的税再说。”
这话的意思,看似是给了子女们拿到遗产的机会,可实际上,对方只是说明要交300亿的遗产税,并没有明确表明,他们交完税,就绝对能拿到遗产。
这样的风险,王家人显然不敢尝试。
况且王家子女压根就没有王永庆的本事,多年来一直都是生活在王永庆为他们提供的富裕生活里,哪有这么多钱去交税。
所以直到现在,这笔400亿的存款,依旧躺在瑞士银行里。
不得不说,有钱取不出的“心酸”,着实令人可惜。
但取不出这400亿,并不意味着王家子女们就没遗产可继承了。
据说王永庆在香港还有600亿的财产,而且这笔财产,早就被他的子女们瓜分了,生活依旧过得有滋有味。
至于瑞士银行“吞”下的400亿,未来到底会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不知道王永庆若是知道自己辛苦赚的钱,被瑞士银行给“扣”住了,会作何感想。
但抛开这件事,王永庆仍旧是令无数人崇拜的“经营之神”。
从最初的“米店学徒”,到驰骋在商场的商业大佬,王永庆的成长经历,完全可以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而他的经历也给创业者们提供了无限的信心,出身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进取心,更怕没有“审时度势”的敏感度。
若是兼顾两者,未来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地。
毕竟生命在于拼搏,有拼搏才会有精彩。
也有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也告诉了我们:只有敢拼敢闯,才会赢得美好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0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