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咋死的(林黛玉的死是谁造成的)
林黛玉是咋死的,林黛玉的死是谁造成的。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作者:姬健康红学界(包括民间红学爱好者)有一种通病,他们比较抗拒有谁摆出红学事实。主流学者受曹学影响,全身都裹了一层防弹衣,似乎百毒不侵,只认曹雪芹,不认任何事实,比如曹有两个爹,证据摆在那儿,谁也对不上,但就是认死理,心里各取所需而已;民间爱好者呢,人人都各有主张,更不会面对事实了。事实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心魔是第一要紧事。于是产生了与生俱来的抗拒心理。
什么是事实呢?就是客观实际,不可更改的原始状态,证据、现实都指向一个原点。下面要说的就是一件事实。
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读者中早已深入人心、栩栩如生。她的结局凄凉哀婉,令无数黛粉心碎不已,顿足长叹。书中告诉读者,她是在钗玉的新婚宴乐声中病入膏肓、吐血而亡的。之前还经历了宝玉疯癫、掉包计、泄机关、黛玉焚稿等让看客惊魂摄魄、肝肠寸断的桥段。凡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对黛玉病死皆耳熟能详、象常识一样妇孺咸知。当然,这些故事出现在后四十回里,并不是原始作者的创意,是红学专家们考定为从高鹗到“无名氏”的续作。红学家一致评价说:这是《红楼梦》续书中最优秀、最值得称赞、最符合原作原意的续作,高鹗抑或“无名氏”功不可没,差可流芳百世。
这种评价几乎已成红学定论,百多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黛玉是病死的吗?揭示红楼十二钗、二十四钗、三十六钗生死命运的“情榜”判词是这么说的吗?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考察过。红学界许多人热衷于探究红楼人物最终命运,喜欢在红楼外索隐、猜谜,以期有惊世骇俗之发现,但是能表达原作者本意的“情榜”判词不是最好的依据吗?林黛玉在病榻上魂归离恨天至少在中国人人皆知,无论是舞台、电视、电影、画册等可以展示的媒介上都不约而同地定格在这一画面里,无人怀疑作者的创意,难道林黛玉还会有别的死法吗?
学界通常认为“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续书者秉承曹的原意续写了后四十回。可以肯定的是,黛玉病死不是原作者写的,但他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判词”毫无疑问是原创,“判词”不就是红楼十二钗的最终命运偈语吗?为什么我们可以相信其他红楼女子的命运安排,而单单不相信“判词”提供给我们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最终命运的线索呢?因为人们不会相信林黛玉还有其它死法,她从小体弱多病,伴着药罐子长大,最终沉疴不起,吐血而亡,是多么符合逻辑,顺理成章。可“判词”是这么写的吗?请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图示和文字还需专家来诠释吗?恐怕连小学生也会理解,这个人的结局是上吊而死。可续书者骗了我们,专家们骗了我们,一骗就是上百年,至今还在骗,没人怀疑,林黛玉就是病死的。她那么多愁善感,孤傲典雅,她怎么会是上吊而死(江南人俗称做“吊死鬼”,“鬼”音读“举”)?这太不符合她的形象和气质了。
我们知道,钗黛合一,钗黛共用判词,这是红学常识。判词前两句用乐羊子妻之德和谢道韫之才形容钗黛德才兼备,因是公用典故,没有深意可挖;后两句自然是指人物命运,“玉”挂在了树上,"簪"(钗)埋在了雪里,难道不是指上吊而死吗?谁还能由此生发出哪种死法呢?
是的,原作者并没有把林黛玉的最终结局描写出来,只是在“情榜”中揭示一些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他在“判词”中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如果你们要知道林黛玉的最终结局,她就是缢死的。因为她不是别人,她是从“安史之乱”中走来,从蓬莱仙院下凡,从《长生殿》里走出舞台,她就是杨贵妃的化身!
《长生殿》描写杨贵妃马嵬缢死的第二十五出戏目名叫《埋玉》,正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藏头藏尾词“埋玉”,难道这是碰巧吗?再请看杨贵妃死前嘱咐高力士:
(作除钗、出盒介)这金钗一对、钿盒一枚,是圣上定情所赐。你可将来(作“拿来”解,见《长生殿》注释本——笔者注)与我殉葬......。
(唐明皇)也罢。权将锦囊包裹(指杨贵妃尸体——笔者注),须要埋好明记,以待日后改葬。这钗盒就系娘娘衣上罢。(高力士)领旨。
“金钗”就是“金簪”,本不用说明,但红学中人装傻充愣者颇多,只能特意指明一下。玉妃(明皇哀哭为“温香艳玉须臾化”)林中缢死后连同定情信物金钗钿盒一起埋在了马嵬坡的黄土陇中、冰天雪地里(《埋玉》形容当时景象为“长空雾黏,旌旆寒风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我们还能要求洪昇怎么写?这不是最好的措辞和隐语吗?
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红楼梦》“情榜”判词已经告诉我们真相。这样揭示林黛玉结局的人不会是什么曹雪芹、李雪芹,只有洪昇,只有洪昇才会这么写,他的一生一世、起伏荣辱都与杨贵妃紧紧联系在一起,至死无法分开。
我们还记得那个长得与黛玉模样差不多的“兼美”秦可卿吗?改续者也把她写成病死,可秦可卿“判词”图解中明明白白写着:“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这叫做“双重强调法”,洪昇就是怕将来你们这些自作聪明的专家看不懂、拎不清,用同样的死法再三强调一下,这是他的惯用“作案”手法。可自作聪明的专家毕竟多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改续者自然知道真正作者是谁,为了掩盖其身份,把可卿之死着意改写,也是迫不得已的啊。
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不是铁一般的存在吗?其中有什么水份、弯弯绕吗?抗拒能抵消客观事实吗?一本世界名著有如此奇怪、违反逻辑的写法,却从没人想要弄清弄懂。因为他们都在那位根本不存在的作者“曹雪芹”或其他什么人身上打转转,所以也就永远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用《长生殿》一对照,一切迷雾都豁然开朗,烟消云散了。揭示真相是我们学术研究、探求文化之谜的最终目的,谁又能否定、草草了事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20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