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大全100首8句(爱国古诗大全100首4句)
家国情怀,自古相通。心怀故土,报国献身,是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爱国信念。
爱国古诗大全100首8句(爱国古诗大全100首4句)
正值国庆来临之际,和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爱国诗人/将军们的爱国诗词。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福建时,在福清县海口城西某座山峰高处,把一个形似台子的地方命名为“望阙台”,写下了一首同名绝句。全文如下: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率军奔走,与倭寇征战已经十年了。孤悬于边境的臣子,在望阙台上向北方眺望。千山万岭之上厚厚的秋霜,正如我的心头热血,染红满山的秋叶。
明朝倭寇猖獗,部分朝中重臣与沿海望族甚至与匪寇勾结,导致战乱不断。
戚继光率军驻守福建十年,历经千难万险,浴血奋战,守土安民。
当曾经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时,戚继光写下了这首诗,也写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冲斗牛”等诗词,表达自己的热血与忠诚。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首《就义诗》来自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奏本弹劾严嵩,列举了他的“五奸十大罪”。
当时的严嵩,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杨继盛很快就被诬陷下狱,拷打致死,年仅四十岁。
临终前他留下了这首诗,短短20个字,忠肝义胆,浩气长存。
明穆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
清代马长淑曾经写过一首诗赞颂他:
磊落丹心留汗简,峥嵘浩气满云笺。鸿毛泰岱胸中宝,刀锯何曾介眼前。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禁烟,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此后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林则徐遭到投降派诬陷,道光帝将他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
年近六十的林则徐在西安告别了家人,出发去往伊犁前,他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大致意思是:我能力低微却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如果再担当重任,以我这衰老的身躯和平庸的能力,一定是无法支撑的。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我将不顾生死,怎么可能追逐福气、躲避灾祸呢?我被流放正是皇帝的恩泽厚重,因为才能低下,正好去做一个守卫边疆的小兵。我跟老妻开玩笑,说起《东坡志林》中所记载的杨朴的故事。
隐士杨朴被宋真宗召见,他不愿意做官,对皇上说临行前妻子送了首打油诗给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大笑,放他回家去了。
苏东坡赴诏狱时,妻子和孩子都哭着送他,东坡说,“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吗?”妻子破涕为笑,东坡这才出门。林则徐也效仿苏东坡,跟妻子开个玩笑,劝解她放宽心胸。
这首诗虽然表面谦恭,内蕴戏谑不满,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无私之心。
出自陆游《病起书怀》,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这一年,金宋依然交战不断,韩世忠也阵亡了。此时的陆游已经52岁了,被罢免官职后,他病了20多天。
他居住在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为国为民满心忧虑,挑灯夜读《出师表》,他忍不住泼墨挥毫写下这首诗: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久病体虚人消瘦,纱帽的帽檐都宽松了,孤身一人借住在与都城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虽然地位卑下,却从不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已经定下的事情,也要等出了结果才能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夜已深,我还在挑灯细读传世之作《出师表》,字里行间的忠义之气,是古今相通的啊。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诗从此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用以自勉自励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都是一样的。
此句出于梁启超的自励诗,全文如下:
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1898年,梁启超全力以赴协助梁启超,反复上书光绪皇帝说明变法主张,同时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极力推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但是由于顽固派镇压,维新仅仅持续100天就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被害,康有为和梁启超被迫出逃。
这两首诗就写于1901年,梁启超流亡海外时,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救国救民的热忱与信心。
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
早上接受了国君的诏命,到晚上就必须喝冰水,是因为内心焦躁担忧。
而梁启超在乱世之中,忧心国事,为国家和历史的使命而焦虑,因此才有“内热”,唯有“饮冰”可解。
正如自励诗中所写,他从来不担心自己无处立身,只担心时不我待,报国无门。
在后期康有为成为保皇派后,梁启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辞去了北洋政府的职务,婉拒了袁世凯的贿赂,全力支持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摧毁了袁世凯的复辟企图。
同时他倡导并发起了“新民运动”,在文艺界进行革新,试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进行思想启蒙,来开启民智,改变国家的困境。
作为有使命感、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在赠给挚友许寿裳的小像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荐”有献祭之意,而轩辕黄帝,代表中华民族。前两句表达了对故土的爱与思念,内心没有办法逃避爱神之箭,无时无刻不在热爱着那个风雨飘摇、暗无天日的祖国。这份情感想寄托给天上的星星,星星却毫无觉察。我立誓要将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民族。
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原本为了救人救国,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是在某节课上,他跟同学们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捕,即将公开枪毙。而周围聚集起来围观的,都是中国人。
那一幕让他觉得,“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灵魂,改变国人落后的思想,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就像他说的那样,他从来没有停止过用笔进行战斗,而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发人深省,依然激励着很多很多人。
压轴放出毛主席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应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在万峰插天的大娄山间,从拂晓出发到傍晚激战结束。气度豪迈,悲壮又充满希望。
即使抛开当时的环境背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话也一直激励无数的人。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永远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没有任何困难是铁山一样无法打破的,只要勇敢、坚持,找对正确的方向,一往无前地向前冲,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
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辉,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5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