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不语言”和孩子交流吗?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语言和大家交流。那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我们都很愿意听愿意接受,而有的人讲话,亲人也如同仇人一般。
“不要睡觉了,赶紧起床”,“不要挑食了,好好吃饭”,“别看电视了,快去睡觉”,有没有觉得这些特别耳熟,像这样类似的话你又说过多少或者听过多少,其实呀,这类像带“不”和“别”“不要”开头,有命令式的语言,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不语言”。
在和孩子长期用“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当我们说“不要”的时候,也并没有达到一个我们理想的期待结果,那是为什么呢?
这也让我想起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在课堂上教授一开始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们,想象白熊的样子,越清晰越好。然后教授又让他们不要想白熊,一直在说不要想白熊,规定时间结束后,实验结果是,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去想了白熊,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人们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试着不去想这件事和人的时候,讽刺的是,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这种反弹现象在自己心烦意乱疲劳或紧张的时候最为严重,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在不断的说着这样的话,不许哭、不许闹、别烦我、别玩手机、别玩游戏等等,每一个不许和别的背后,都在强调着要去做。
日常我们好像习惯了用否定句下命令,再比如随处可见的“不要随意踩踏草坪”“不要摘花”“不要乱扔垃圾”等一系列否定式的标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否定式的话语确实会激起一些人心中的反叛心理,你不让做什么我非要做什么以此展现出自己的不同。
但当给出一些肯定式的话语时,效果往往会好很多,比如“你要爱护小花小草”“你要保护环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好处,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改变一种方式,只要把我们希望做的事情,用正面语言代替“不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面语言是《正面管教》的方法之一,它的语言是和善而坚定的,它着眼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孩子参与的主动性。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正面语言,信息接收者会产生正面心像,而使用负面语言的时候,则产生负面的心像。
如果在行为字词前面加上“不要”“别”等的否定词语,信息接收者的大脑往往会漏接它的真正意义,使他后面的“行为词语”的心像强烈的呈现,造成“顾后不顾前”的状况,所以信息输送者越“不要”的事,就会越“要”发生。
比如一个正在奔跑的孩子,你该如何让他停止奔跑呢?“不要跑!”“慢点跑”“停下来”,感受一下,是不是后面说的话会让孩子更容易停下来呢?
怎样运用正面的语言,可以巧妙运用鼓励的方式:
1. 启发式鼓励
多去关注孩子的一个感受,比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2. 描述式鼓励
比如:我注意到你主动收拾好了玩具。
3. 感谢式鼓励
比如:感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4. 赋能式鼓励
比如:我对你有信心,我相信你的判断。
正面语言的关键态度是和善而坚定,但不是态度坚硬,我们不能混淆领会错的概念,在生活中也尽量要和孩子用正面的语言去沟通。其实这也会得到一个双向的反馈,我们对孩子说的不语言,孩子其实也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回来。
比如:我不想写作业、我不想上学、我不想吃这个东西、我不想睡觉、别让我上补课班等等,换位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些不语言,这些不语言背后,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
语言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同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的表达方式,用正面的可以表达,也可以用不语言表达,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但如果目的一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一种更快速和有效的方式呢?用正面的语言积极反馈是不是会更好。
如果一味的对孩子说不可以不可以,孩子接受的都是否定的语言,时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会觉得什么都做不好,否定自己,进而失去信心。
很多时候,如果让我们仔细去想哪些地方用了“不语言”的时候,为什么不容易想起来,其实有时候只是我们对“不语言”已经习以为常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我们平时的对话,无论是夫妻,还是亲子之间,最常说的是哪个字?
“不”,确实是这个字,不论在何时我们在表达一个命令,当对方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时,肯定是这个“不”字代表着我们所有想表达的意思。
“不要在看手机了,也不要在听了手机了”,这个就是早上朋友和她青春期的孩子刚刚发生的事情,到现在她还带着自责。
每天早上孩子7:20出门,但7:08的时候孩子还在用手机听三国,而且时不时看上面的文稿。她认为孩子上学快迟到了,10分钟左右他是吃不完饭的,继续看手机只会耽误他的时间,既吃不好饭又耽误正常上学的出门时间,所以顺口说了上面的话“不要在看手机了,也不要在听了手机了”,然后孩子冷冷的回了句“知道了”,但没有作出任何要停止的动作。
听到孩子不愿意勉强的回复,朋友的情绪瞬间上来了,然后伸手去要把他摆正坐好赶紧吃饭,结果孩子回手的时候不小心把桌上的碗打翻,热粥瞬间洒到了孩子裤子和地上,一个美好的早晨,就在这样的气氛里下结束了。但朋友说还好那个时候的粥不是很热,才没有造成更坏的结果,但也因此两个人早上都没有吃好饭,还影响到了各自的好心情,但这只是开始,如果他们再都没有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的话,可能又会产生“踢猫效应”。
这真的完全怪孩子吗?作为父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告诉你“不要生气,不要在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你会立马开心和快乐吗?会忘了那些让你伤心的事吗?
我想不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肯定被那些伤心的事都装满,孩子其实也是一样。正因为我们的不语言,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只是不应该的指令,而他的大脑记住的也是不应该的这个动作和行为,在这种情景下,又怎么能让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呢?
远离不语言,才能时刻保持正面的思路,用正确的方式来爱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正确交流,才能让孩子在遇到苦难和失败时知道如何回应,你希望孩子以后如何对自己,此刻就应该如何对待他,用积极正向的语言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世界。
END
往期推荐
失败家长的12个坏习惯,你中了几个?
如何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
“我家孩子太懂事”,家长别沾沾自喜了,小心孩子过早成人化
课程推荐:
长按立即学习
咨询预约电话:15570605561
地址:襄阳市樊城区长虹路谷山大厦
A座1105室
乘车路线:13、25、26、533、534路,到樊城区政府下车。或到襄阳供电公司,步行300米左右即到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
点个赞
再走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