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忠孝日记(88)我是“小人”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50年忠孝日记

——这是一个八岁写日记的人

日记人:王春来

日记整理人:雪扬

一本“孟母”教子的日记。

一本被誉为当代“孝经”的史诗

一本记录忠孝男儿成长的奇书。

一本慈孝传承的家书。


忠孝日记(88)我是“小人”吗? 00:00 / 06:20 话题

点击上方绿色图标收听.....

88、始于事亲—我是“小人”吗?

1987年7月 5日 晴

紧张的电大生涯终于结束了,电视是铁面无私的老师,课程紧而严格,因为学习很严格,厚厚的《法学基础理论》、《刑法学》,我几乎能从头到尾背下来。学习过的教科书几乎都能指到哪儿讲到哪儿。
大学毕业后,工作上顺风顺水,凭自己的能力应付一般管教问题不在话下,不久我就被任命为中队长。
我发现自己是“小人”。尤其评上先进中队后安逸之心悄然而至,什么都不想做了,就想享受这样的生活。
今天中队有服刑人员打架,我很恼火。这些家伙是怎么搞的,成心给先进中队抹黑,我好没面子,也打破了我的安逸。
我向领导解释并把事件归罪到客观原因或别人的失误。可是不论我如何推脱,中队长的责任逃不脱。
也许我真是“小人”,烦恼不已还是到处解释说:“这些都不是我的错,是他们的问题!”
回家母亲却不向着我,说:“春儿,这段日子你懒惰了,不勤奋工作能不出事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呀!”
父亲一边扫地一边说:“人活着不进则退。不求进步就是退步,社会发展这么快,当年我工作时总觉得努力跟上就不容易了。”
我觉得父母太啰嗦,烦恼地说:“我再说一遍,出现问题的责任不在我!”
母亲说:“你怎么总报怨别人呢,‘小人无过,大人常错’,你这样子不就是‘小人’吗?”
我惊愕了,我是,“小人”?
我有些茫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说:“你出了问题不反思自己,还埋怨别人,这不是‘小人’的作为吗?你不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不强大自己的心志,又这么浅薄虚荣,这不是‘小人’的作为吗?”
我的自信被颠覆了,这段时间我的确沉醉在无忧中,很享受这样的生活,问:“妈,我还能怎么修养?”
母亲说:“看看你爸爸,年轻时在天津,扛长活时总去听说书,他最爱听《岳飞传》,认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国家危难之际参加了抗战,成就了他今天的抗日英雄的声誉。你现在这么年轻,每天在干什么?”
我真的有“小人”的狭隘?又问:“妈,人是不是不要活的太累呀?”。
母亲说:“风雨迟早会来,生活一旦出现了狂风暴雨你拿什么去应对,男孩子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沉淀和积累,才能强大起来,站立于天地之间!”
暴风雨迟早会来,我惊醒了。(完)

后记:我真的有“小人”心态,回想当年周围多是阿谀奉承的人,管人的“人上人”的角色让我也“小富即安”,丧失了高远追求,还总抱怨别人,忘记了风雨迟早会来。
33年后我的孩子问:“爸,为什么说‘小人无过,大人常错?'”我对孩子说:“有人从不认错,犯错也不认错,古人称他们为‘小人’,品德高尚的人总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过错,所以古人说,‘大人不计小人过’,这就是‘大人常错’的缘由。爸爸当年也当过‘小人’,‘小人’不可怕,怕的是‘小人’没有当君子的意愿。”

作者/王春来 播读/程秀英图片/网络编审/海丽

===忠孝楷模王春来

王春来简介:

王春来出生在一个具有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家庭,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干部,母亲受过传统文化教育。1996年,王春来放弃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通过几十件护理老人用具的发明和创造,成就了边工作边照顾双双瘫痪父母十二年的不凡人生。十几年中,他没有应酬,没有出过远门,4000多天的不眠之夜,他就躺在病重的父母中间,一边为母亲翻身,一边为父亲换尿布。他在监狱从事矫治罪犯工作30年,善于从人生的高度和慈孝文化的角度研究男子犯错与生命痛苦的文化信念之根源,所著《监狱中队管理学》,此书填补了国内监狱基层管理理论专著的空白,并摘录《中国监狱大事记》。

为了在心灵上慰籍父母,让老人不觉得自己是累赘,他在父母病榻前写出了《黑手伸出高墙》、《明天谁去坐牢》、《河南犹太人》、《孝子警官日记》、《中国式忏悔》、《一扇门》等著作。中国伦理专家做出如下评价:“《孝子警官日记》的感人之处在于他弥补了传统慈孝文化的不足,把心灵慰藉和对工作的忠诚注入慈孝文化中,树立起中华慈孝文化忠孝两全的里程碑。”

王春来事迹:

病魔降临

1996年8月初的一天晚上,王春来正吃饭,家里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时任司法部常务副部长的金鉴,他邀请王春来到他北京的家里作客。

原来,王春来在当监狱分队长和中队长时,把本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积10年之功,写成了《监狱中队管理学》一书。1994年6月,金鉴看到书稿,称赞此书“填补了国内监狱理论的一项空白”,并亲自审定书稿,联系出版社出版。

  金鉴这次在北京约见王春来,是想调他到司法部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一名基层民警能直接进入国家最高管理部门工作,这是许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王春来当即答应下来。

  回洛阳的火车上,王春来心潮澎湃。自己1979年高中毕业后,干过临时工,在街头炸过油条、卖过羊肉汤,直到1985年通过招警考试干上民警,生活才安稳下来。现在,美好的前程正在向自己招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王春来内心不断勾画着美好未来的时候,母亲出事了!

  那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王春来的母亲收了小货摊回家,经过火车站附近一涵洞时,因看不清路,三轮车陷到窨井里,母亲摔倒……经过3天紧张抢救,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瘫痪了。

  哥哥、姐姐和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料母亲的重担自然落到了王春来的肩上。

  王春来的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军人,年轻时耳朵被战场上的炮声震聋了,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因父亲多次调动工作,母亲后来失业了。王春来小时候,母亲为了挣钱贴补一家人的生活开销,白天走街串巷卖小百货,晚上就到铁路货运站装卸货物、砸石头。长期超负荷劳动和营养缺乏,她30多岁就患上了肾炎。

  是留在老人身边尽孝?还是抓住难得的人生机遇干一番事业?那天夜里,王春来怎么也睡不着。看着病痛中呻吟的母亲,想想自己勾画的美好未来成了水中花、镜中影,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漫长求医路

王春来最终决定放弃进京的机会。

  无数个节假日,他骑着三轮车,带母亲走遍了市内大小医院,又到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寻访名医。

  然而母亲的病非但没有恢复,肾炎又恶化成尿毒症,她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恰恰这个时候,王春来的父亲又患了糖尿病、动脉血栓,两腿很快失去知觉,无法行走。王春来父母双双卧病在床!

王春来每天的时间开始以分来计算。早晨5点钟起床,深夜12点以后才能就寝,伺候父母起居、量血压、听心率、测血糖、打胰岛素、喂饭、擦洗身子、清洗屎尿布……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其间,他还要挤时间看书和写作。

  王春来自学了《内科学》、《外科学》、《糖尿病预防》等多门医学课程,摘录了各类药方200多个,并且学会了打针、量血压、化验血糖等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技能。为了让父母多活动,他动手制作了很多特殊装置:客厅和卧室沿四壁装了一圈包着布的钢管,让父母练习站立、练习移步;用自来水管焊接成架子横在床上,让父母双手抓住在床上移动身体;还有能随时坐下休息的木凳子、便于大小便的椅子和床、便于移动母亲的特殊吊拉工具。

  十几年间,王春来几乎放弃了一切应酬,更是轻易不敢出远门。为父母治病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为了节省开支,他家里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在洛阳大学上学的儿子每天从学校回到道北的家里吃、住;近20年中,王春来只是结婚时买过一套西服,以后再也没买过新衣服。长期超负荷劳累使王春来疲惫不堪,一次,他去卫生间好长时间没有出来。家人喊他也不答应,便赶紧打开卫生间的门,发现他坐在坐便器上睡着了。

  这一切,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下班,王春来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母亲痛苦的声音:“这样太拖累孩子,我真不想活了!”无奈的父亲哭着在劝说。王春来打开门,两位老人立即换上笑脸。看着还挂在父母脸上的泪珠,王春来一下子扑倒在父母床前,放声大哭起来:“爸,妈!我不想成为没有爸爸、妈妈的人,我要你们俩好好地活着,只要我不倒下,一定想办法治好你们的病!”听着儿子的哭求,两位老人老泪纵横……

最大的孝道

  在尽孝道的同时,王春来勤奋工作。他带领的中队多次被评为先进中队,他个人也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此外,他还坚持每晚趴在父母的病床上,一只手为他们按摩,一只手执笔写作。

  工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至今,王春来先后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黑手伸出高墙》、30万字的长篇小说《明天谁去坐牢》以及国内首部展示犹太人风采的30万字的长篇小说《河南犹太人》。这些作品出版后,先后被30多家报纸、刊物转载,又先后在台湾和海外出版。其间,王春来结识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梁晓声为其孝心所感动,引为至交,时常与其保持联系。

  有人问王春来为什么能够“忠孝双全”,王春来讲,有一次自己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把稿费单拿回家中后,父母特别高兴,似乎病情也减轻了许多。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说:“做儿子的光照料好老人的生活起居是小孝,努力在工作和事业上多出成绩,让老人感到欣慰,才是最大的孝道。”

“来生还做亲人”

  窗外下着细雨,王春来守在母亲病床前,看着母亲蜡黄无血色的脸,感到特别凄凉和无助。

2008年元旦刚过,王春来父母的病情明显加重了。1月28日早晨,他在医院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给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父亲熬米油,这时脑外科医生打来电话:他父亲不行了!

  重症监护室里,监护器上的心跳没有了,氧饱和没有了,呼吸机像睡着了一样。王春来突然发疯似的要求护士开大呼吸机,自己上前迅速为父亲挤压心脏。一会儿,监护器上显示了心跳,50次,70次,110次……但半个小时后,他父亲的心跳再次停止,监护器上的显示线成了直的。

  王春来仍执拗地不停为父亲挤压心脏,汗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他大声哭喊着:“爸,您不能走,一家人离不开您呀!”

  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王春来泣不成声:“亲爱的爸爸,如果有来世,我们一定还做亲人……”

  4月9日,在王春来父亲去世的第71天,经历了无数磨难的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他。此后几天,王春来在日记中写道:“从此我将独立于生活船头,不论是风,是浪,是骤雨,是暗礁,只有儿子一个人应对。

  “不再有人喋喋不休地让儿子注意生活的灯塔,不再有人舍命去堵儿子淘气弄漏的小船,生病时不再有人逼儿子吃药打针,夜半钟声不再伴随那沧桑的声音催儿睡觉。

  “放心吧,爸爸妈妈,儿一定善待生活好好活着。儿会有所作为不辜负您给予的生命。

  “可儿子心头还是有个强劲的声音——有妈真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4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