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由针灸何以有补法想到的

前面群里实在过于热闹,很多话没办法讲。只有等老师镇住了才能说。前面好些同学不能说没有花心思,就是心思花得多了点。


记得以前有个教太极的老师有句口诀,“一想就对了,多想就错了”,其实中医也一样,理论模型不能建的很复杂、很错乱,必须是三下五除二,意思到了就行了。想法一多、一添油加醋,味道就变了。


其实真正的中医是没那么多想法的,古人说,“待方与证相应,乃服之”,方子对证就可以,不存在那么繁杂的想法。唐宋以前中医就不谈这些,尤其是仲景经方,更加不讲理论,只谈事实。只有宋以后的文人谈医才掺杂了这么多复杂的想法,导致中医越来越倒退。岳美中老先生对此有个著名论断:

经方见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以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追实验科学之堂奥。


日本江户时期医家吉益东洞得其精髓,删繁就简,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理论,把经方还原到仲景时期的原始面貌,故而经方在日本发扬光大,用得反而比国内好。很多方剂都有了成药入了医保,反而在国内还没有。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就说,“若仲景在,必言吾道东矣。”黄煌教授就是在了解汉方之后得到启发,开创的方病人诊疗体系。天人地针灸法也是一样的道理,越简单越好,尽量不要掺杂其他的想法。


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是不主张这种理解式的学习方法的,强调的是内心的直觉感悟。有句话叫“如抡刀上阵,一经思量即不中用”,不能想太多,想出来的往往是错的。还有句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悟道的人往往越笨越好,傻乎乎像郭靖那样最有福报。


就我身边观察下来,身边中医学得好的,往往不是那个天资聪颖、心智过人的,那种人往往过于聪明反而缺了点厚道感恩的心,不足以承载中医大道。相反,往往是那种很温良敦厚、质朴老实的人,中医学得好、用得好、走得长远。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天道亏盈而益谦。


就很多人觉得中医需要悟性,其实在我看来未必如此,更重要的反而是德行。因为现代人德行亏了,连起码的信心都没了,基本上不是那个料材。


南怀瑾老先生有一个著名论断:“其实人悟到了极点,就是信;而信到了极点,反而就是悟。”


凭自己的力量,要去悟一个东西,其实很难;但是凭借对师承的信任加持,信受下来,却要容易得多,你信了就是你的。


当我们无法思考理解一桩事情的时候,信往往是抵达终点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其实是不追究“为什么”的,只探讨“是什么”,直接探讨真理本身。有句话叫“答在问处,问在答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比如您这个问题,其实古人早有答案。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孙老师刚才说的“意念”,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你一念心。

有本书叫《人体自有大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身上本来就有解药,何必另外再去找一个人参鹿茸。关键是你不信,或者说目前还信不来,于是只能再去吃点补点了。



11月27日晚

于天人地针灸群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1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