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249讲【尽心章句下】(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内容简要:
这一节,孟子谈了性和命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儒家的修行,跟佛家也能够相通。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嘴巴对于能尝到的味道,眼睛对于能看得见的,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可以闻到的味道,四肢能触到的。这五个就是佛法里所谈到的色、身、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色就是有形有象的东西,嘴巴尝到的和鼻子闻到的虽然都是味,但不一样。)
在这里,孟子用性和命两个字解释我们所说的佛法。首先,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和四肢,这五个统统称为根,是耳根、眼根、舌根、鼻根和身根。
(注:孟子对于心性,如来藏,六根六尘,理解的非常透彻,只是他没有用这些名词来讲;而佛家,用如来藏,用八识六根六尘五蕴,阐述的很系统。儒家看上去谈的是仁义礼智,五伦八德,但是没有内在的五蕴和如来藏,就不能能做到外在的五常德和五伦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要谈谁高谁低,两个都要学,学完之后互参。)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器官,在佛法里称之为门,叫六门。但是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东西,并不是只靠器官来看和听的,如果光是器官就能看能听的话,人去世之后也应该能看到听到,而实际上人去世之后就看不到听不到了。
所以,器官里面还有个根,叫耳根、眼根、鼻根、舌根、意根,是用根在听,在看,在闻,在尝,在触,叫根尘识,有这个根,外面的色、身、香、味、触就称之为尘。人的意识就是六根和六尘通过六门结合产生的。
六根对于六尘,是性也,性是自然,自然而然。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只要扫过去就能看到,这是原理,耳朵听声音,扫过就能听见,这也是原理,不分好坏。
一句好话会听见,一句坏话也会听见。我们翻开书本,书上写的是圣贤之道,能看见,是歪门邪道,也能看见,这是性也。
孔子跟颜回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虽然都能听到,都能看到,但是不好的不要看,不要听,这样就可以选择把看到的听到的不好的屏蔽掉,称之为命,就是内在发出一个命令,命由己做,种因。
所以孟子在根尘识这个环节用的是命,不谈性,这个时候不讲自然,讲刻意,所以说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在这个点上要刻意为之,去恶扬善,择善而固执之。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治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信焉,君子不谓命也。
父子之间的仁爱,君臣之间的义,宾主之间的礼,贤者的智慧,圣人所行的天道,这些是选择而为之的,是命也,就是命令他去这么做的,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但在我们的本性中也是存在的。
人的天性,纯然天性的时候,自然而然,仁义礼智是圆满的,只是因为有杂质的存在才使之不圆满。所以当我们在行仁义礼智的时候,虽然是刻意为之,但我们不说刻意为之,说这是人性之本来也。
《中庸》里谈“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而孟子说“仁义礼智,命也。”是单独谈教。因为性者,圣人之道,大多数人不是圣人,是凡人,都要教。
基本上所有人都需要用自己的意识发指令,让自己行仁义礼智,但是同时要告诉自己,这是我本性使然,不是刻意为之。久而久之,等到真的本性使然了,那就是性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传承圣贤之道 践行圣贤之教 推广圣贤之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