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第32章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那个度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感悟]

老子讲: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企业也是如此,建立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流程,需要各层级员工的责任心、协同能力和企业有效的激励,来保证真正落地、真正有效。

华为基本法就是华为发展之道后面的那个度,每一个领导者如果像任正非那样,完成企业的系统思考,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如何去,如何团结志同道合者等等,也就有了自己的度。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精解]

道常无名,朴。朴上面加上一个“且”,这样更容易了解。道常常是无名而且很朴素、很朴实。

我们就浸泡在道之中,这不是一个形容,而是真实的。但是你不认识、不知道,就算要告诉你说道是什么,一般人会认为不是这样啦!这个道一定要躲在深山,一定要打坐多久,要看到等等,这样才是啦!然后你会很努力、很认真的去修、去求,认为道是修来的、求来的,修到后来很厉害,才能够得道,这都是本末颠倒。

真正的道,本来当下就存在,就是这个世界。你当下就在净土里面,但是你却不相信、也不以为然。你也不相信,认为哪是只有这样而已?我不相信!我一定要去,觉得净土应该是怎么样,上帝应该是怎么样。真正的最重要的,大家都不认识,就是要一些信仰、虚化、神化、偶像化,都是去膜拜这些偶像。

道必须以拟人化来讲,这对众生很重要,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来自于道,亦即一切来自于无,以无为背景、以无为舞台,然后又回归无。道是无极,但是一般众生不知道,又是一直在心外去求。道的实相的存在就是很朴实,那样的憨厚老实,不会争功、不会争名。

然而,不争功、不争名的人,一般人就不觉得他的厉害、他的重要。真正的道,就被你踩在脚底下。这不是一种形容,而是真实的存在,但是你却不知道。

道本来就没有名称,你要贴上什么名称都可以。另外,自然界不会去跟众生争功、争名,整个大自然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天天、分分秒秒都默默的在养育着我们,从来没有跟我们邀功争名,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看不到、也不承认它的重要,所以就一直这样背道而驰。

真正的道,就是展现出来无名的朴实样貌,虽小,天下莫能臣。虽然被一些外界所谓的大师沾光了,众生都是在看到那些相的上面,而忘了道的存在,排名总是在最后、处在很卑微的地位,但是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使道称臣。不管法力再怎么无边,军事武力再怎么强大,绝对不可能改变大自然法则,把道占为己有,也绝不可能把地球占为己有。

称为道也可以,称自然界也好,无极也都可以。事实上,整个宇宙、整个天地和虚空,整个的万物存在就叫做自然界,它里面是充满着能源,然后慢慢形成各种银河系、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从能源转换成一个星球、太阳系的存在,再慢慢转换成地球的形成,这些不是抽象的,都是实际的存在。有了地球、太阳,地球上面有地、有水、也有空气,也就是有地、水、风,火就是太阳,另外还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容纳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的运转,这样众生才能够存在,才能够孕育、化育,就是有天、有地。

天包括太阳与无边无际的虚空,地是我们地球,有天、有地慢慢孕育之后,才长出很多的植物跟花草,于是众生、动物慢慢化育出来,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个浓缩过程,就是上帝创造一切的说法,只是用语不一样而已,所指的都是相同。

当人类慢慢孕化出来了,却忘了天地父母对我们养育的重要,忘了自己是来自于整个自然界、整个天地。你生从自然界来,死也是回归自然界,当下你也是浸泡在自然界里面,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的众生,都是整个自然界的子女,但是众生却不知道。

然后这个自我呢?因为框框起来之后,看不到整个自然界的重要,于是就在那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当你框起来之后,因为看不到整个自然界,于是就迷失了,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老子希望大家认清道的存在、对众生的重要,以及这些道、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真理实相,真实面目是什么。所以,我们要了悟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要了悟整个生死大事,找到究竟归依处在哪里。

真正的道是被大家踩在脚底下如果道要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无形方面的;有形方面的,就是由道化育出来的自然界一切。所以,无形的空就是道的本体,而自然界有形的这些,就是道的用、道的展现。

道常无名且朴,整个大地就是如此默默无闻的任你践踏,从来也没有跟你抗议、跟你邀功过。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太阳、虚空就像我们的父亲。太阳天天输送能源给我们,除了阳光普照以外,我们所有生命的能源都来自于太阳,你感恩过吗?这些就是整个自然界的养育啊!整个修行最终的目的核心,就是了悟真理实相的存在,让你了悟生死大事,全然回归自然界,当下就跟整个自然界溶为一体。

无名且又是这么的朴实。大地母亲的脸上有很多我们留下的粪土和垃圾,但是你不认识、不接受这些,要去找一个没有死亡的、没有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你到哪里找?你找遍了整个宇宙,也绝对找不到,你要到哪里找净土?净土就在当下,就在这里啊!

道常无名且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小总是排在最后面,有功劳却又不争功,但是那些大家都是很崇拜,却不是真正对你很重要的大师,众生认为这个人很大、很大,就一直跪拜他、向他祈求,于是聚集千万众生,然后又出现一个很大的大师,众生一直膜拜、感恩这些人,但是却没有去看到你心目中任何再伟大的大师,都只是整个自然界、大自然里面的一个众生而已,难道当你成道之后,就不需要脚踏大地、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呼吸了吗?难道当你成道之后,就不需要阳光的供应能源吗?

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就一直在生死轮回、流动、流动,整个自然界就是无我无私,这些都是事实的存在。太阳默默在照射大地,也没有跟你邀功。但是你修行,不去认识这些,却一直在抓取,到底要抓取什么?

整个地球、太阳,虽然默默无闻的在照射着,众生几乎都忘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的重要性,在你的心里,它们只是默默无闻的小卒,虽小,但是在你的生命存在元素里面,却是真正最重要的,但是你却把它放在最小的位置。不管你再怎么轻视它,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的重要。

虽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没有任何一位国王、君王,能够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位神通广大的国王、君王,能够要太阳向他称臣;也没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够要地球向他跪;没有任何一位国王、君王,能够叫地球或是太阳向他称臣。那些都只是人类的狂傲跟无知,所以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没有人能够臣使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些国王、君王,如果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道行、深义,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这样展现出来的施政的质量就不一样。万物将自宾,国家人民百姓就有福气了,政治就会清明,不是在那里争斗不完。

如果国王、君王有道,政治清明、政治安定,自然那一种磁场气氛就会感召整个天地相合,就是风调雨顺。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不需要人民或是那些君王去命令,整个自然界、大自然就能够风调雨顺的运转。如果当君主的人就像斗鸡,你越厉害,政治纷乱就越多,灾祸就会连连不断。尤其是当君主的,要展现出整个自然界无我无私的广大心胸,为众生而奋斗。如果能够这样,整个政治清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当你默默奋斗而渐渐有名气的时候,夫亦将知止,要懂得退隐,能提、能放,不是避开、避世,是要懂得退隐之道。如果不懂得退隐,就会招致很多的攻击祸害;如果懂得退隐之道,知止可以不殆,不受祸害。如果不知止后面就会有不少的祸害跟着来。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要去体会大道,是让大家踩在脚底下,每天对众生这么重要,众生却不珍惜、重视它。但是大道总是处在最下,任众生蹂躏、糟蹋,也没有关系啊!能够真的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无我无私默默耕耘、奉献,又展现出很低调的作风,真正把那种精神意义展现出来利益众生,但是又不争功、不争名。所以,地球、太阳、那些大树,都是默默在净化世间,默默在回馈奉献、养育众生,从来不争功。如果能够去体会到这些,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

[践行]

任正非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管理的难点有三个:

第一是责任。如何把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放在统一的责任体系内,并依据责任建立分权与激励体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常有人说,组织内只有两个层级是有完整的责任意识的:一个是老板,他承担着生死存亡的压力;一个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每时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和行为要求。而中间层很容易成为“转包商”——把上级分配的任务分配给下级,自己成为监工。

没有承担责任,并不表明他们无所事事。恰恰相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忙,但就是没有产生绩效或战略要求下的成果。尤其知识员工,很容易“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偏离企业的方向,空耗资源。

华为依靠严肃的三级计划和预算管理体系来完成责任的落实,然后发育基于责任的能力,评价基于责任的贡献,执行力由此产生。不仅华为,凡是管理有效的公司,首先学会的都是这一点。

很多企业所做的是“分指标”而不是“分解责任”。指标只是结果,责任是条件。责任到位了,指标自然成;责任落空,指标也就成了肥皂泡。所以应该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改为各尽所“责”,按劳分配。责任是能力的前提,是结果的基础。

华为每年是从7月份开始制定经营计划与预算,从远景规划、到五年滚动战略规划、到年度目标任务和经营计划、直到个人绩效承诺,然后是预算。

第二是协同。这个更难!现代企业的根本难题就是不断专业化分工之后如何协同。体力劳动的协同,可以依靠外化的标准,形成明确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知识劳动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非常难以标准化,协同起来就无比困难。

部门专业化和岗位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会在企业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部门墙。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都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站在组织共同目标上,从来不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别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伤害整体效率。

管理有四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流程化是难题,没有这一点,标准化和规范化带不来整体效率,而信息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很多企业说,自己的ERP系统是样子货,原因不在ERP本身,而是没有流程化。

把责任分层落实相对容易,分流程落实难上加难。很多老板焦头烂额,大约70%是作为裁判,处理部门协同的问题。久而久之,变成老板一个人指挥各个部门,员工成了“听令行事”者,丧失独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有些老板初期还很享受这种感觉,不停地想出一个有一个主意,员工去执行,效果还不错,颇自得。这很像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终究无法安天下。老革命家陈云先生说,一个组织内总要有些人头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踱着四方步,看起来无所事事。实际上,他在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

系统的基础是流程化。不是有没有流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协同的问题。任正非的高明之处,恰恰是把一个打乱仗打得还不错的华为带到了组织化状态,学会了流程化。从集成研发、集成供应链、集成财务等等,华为学会了协同,建立起系统。

这是很艰难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试图这样做,但大多半途而废。华为当年请IBM,同样面临煎熬。管理者不停地向任正非诉说:那一套不适合华为,我们的效率反倒下降了;顾问先说英语然后再翻译给我们听,我们相当于花费双倍的钱;那一套系统太大了,我们小脚穿了一双大鞋,脚趾头还露在外面……各种言论,都指向一点,放弃管理,回到过去。但任正非毫不迟疑,提出“削足适履”,先僵化再优化,终于成功。

华为的流程化道路是每个有追求的企业都要经历的。企业如果不能协同,不能形成系统,就永远无法发挥组织化的力量,老板也就永远是个报时者,或者精疲力竭而死,或者极度厌倦而弃。

第三是激励。当企业建立了责任和协同体系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让员工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也就是如何激励员工。甚至有人说,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好像激励问题怎么说都不为过,毕竟这关乎员工工作动力。

现实一点的老板说,激励就是分钱。很对,物质永远是基础吗。但分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板是有“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的理念的,但确实不知道怎么分。

分钱的依据是什么?能够让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依据是什么?这难倒很多人。现代企业是个高度分工协作的组织,涉及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同一件事情,那么不同的人做的不同的工作,如何评价?科学不断告诉我们,质上不同的东西量上无法比较,但在组织中,我们恰恰要比较性质上不同的工作和贡献。

企业要解决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也就解决了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使价值创造成为可能,得以持续。所以,薪酬激励的根本是评价,不是评价人,是评价人在岗位(责任)上的发挥的价值,而且是把不同岗位的人的价值用相同的评价系统来区分。

理想的老板说,人要有点境界,不能眼盯着钱。这个也对。社会进步到现在,钱应该不是,或者不应该是唯一的追求了,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何况,经济学早就讲了“效用递减规律”,单纯靠分钱无法解决持续的动力问题。

而且,有非常多的案例证明:越有钱之上的追求,越能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越能把事情做好。“让工作本身成为工作的最大激励”,这句话意味深长。

现实中,单纯讲境界的,一直活得很艰难;单纯讲分钱的,初时繁荣,但不长久;但两种都抓、两手都硬的,成为翘楚,华为即是。任正非是大讲特讲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时又最懂得人内心中现实的一面。华为激发了那么一大群天之骄子内心的自豪感与事业心,也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进而是人格上的独立。这难能可贵!

华为是极少数有管理的企业,依靠庞大而管理有效的系统,推动自身不断成长和超越。这是任正非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但华为不是神话,华为学得到,关键是你学不学,以及怎么学。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某某某学不到,基本都属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之类。

华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然能学到。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崇拜华为,不如学习它,往死里学。但首先要学的,不是华为现在是如何管理的,而是华为如何建立起管理系统的。

很多人想走捷径,以为把华为的管理制度拷贝一份过来,自己也就有管理了。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活法,都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能借鉴别人的是道理,做法背后的道理,而不是直接复制做法。

华为就是这样学IBM的。引入IBM学习IPD(集成产品开发),建立全流程研发管理,是华为建立管理体系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华为并不是按照IBM的模式照本宣科,而是学习IBM的方法及其背后的道理,自己建立制度规范,再请IBM专家提建议和意见,华为人再不断尝试和修改,最终形成华为IPD管理规范的1.0、2.0、3.0版本。这是华为的管理方法,不是IBM的。

任正非高瞻远瞩,不断强调,不是照搬IBM,而是让IBM帮助华为培养专家,再依靠自己的专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一位朋友是亲历者,他说,“我们不是学习IBM怎么干的,而是IBM为什么这么干,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为了最大程度攫取IBM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任老板支持对接组成员不遗余力地缠着IBM专家进行交流。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华为高管几乎每晚请IBM专家吃饭,恨不能24小时不停地问各个细节,但IBM专家只喜欢喝茅台,那餐费就相当昂贵,签单的时候我自己都犹豫,但任正非给充足的预算,支持全力去做”。

华为由此一步步地学会了IPD/ISC(集成供应链)管理,以及集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秘书管理系统等,并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管理体系。

这就有个疑问:请IBM做过咨询的中国公司多不胜数,为什么华为如此成功,而有些企业失败?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当年也高价请IBM,试图引入管理,但中途夭折,双方互相埋怨。两相比较,如此差异的产生原因在哪?

华为有基本法,很多企业都没有。《华为基本法》,是任正非和华为人对“企业及其成长之道”的系统思考和共识。正是通过《华为基本法》,任老板完整地理清了:华为必须从一次创业走向二次创业、从机会主义走向能力主义、从人治走向法治,以及要完成这个过程,华为应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

华为才有了指导自己前行的事业理论。这些都想清楚了,怎么走下去也就清楚了,即便遇到过程中的艰难与挫折,也就不会动摇,坚决前行。华为才能历经艰难,百折不挠,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华为,要从学习《华为基本法》开始。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像任正非那样,完成企业的系统思考,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如何去,如何团结志同道合者等等,也就有了自己的基本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09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