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个人成长系列53: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为什么不幸福?

决策智慧与心理 多悟一点“舍得”智慧,少增一份琐碎烦恼,一起探索“福报人生”的密钥! 1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掌握简单实用心理学,请关注公众号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幸福

与他们的青年时期相比,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生活环境精神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让这些父母非常疑惑的是,这些生活在福窝里的年轻人却感受不到幸福。

那么父母的这种感受,到底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客观事实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两种现象

01无根青年和空心青年

在现代社会中,有两类青年在全体青年中占比

第一类,无根青年

无根青年指的是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失去了和亲朋好友之间联系的人。

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工作的需求,停留在了其他的城市,最终由于距离较远,慢慢失去了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

有的是因为某些矛盾,使亲朋好友之间存在隔阂;

有的则是因为长辈们的离世而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虽然“无根”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多学历较低,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既不愿意回到家乡,凭借卖苦力谋生,又因为自身能力欠缺,很难在城市立足。

于是,这些无根青年过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及时行乐,不敢想未来,不敢结婚,不敢有规划,当然谈不上幸福。


第二类空心青年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对空心青年做了这样的描述:“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可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简言之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

徐凯文教授给出过一组数据:30.4%的北大新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

一个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人,哪怕是天之骄子”,也与幸福绝缘!

02 不幸福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Edward提出了自我决定论,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想要去做一件事,那么这事情需要能激起他的内在动机

人的基本内在动机可以分为归属自主感胜任感,这三大心理需求是人类产生幸福感的根源。

第一,归属是最基本的需要,指的是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无根青年往往是归属感未被满足者。

很多无根青年,儿时是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常年外出打工

致使孩子不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尊重和接纳。

当他们长大后,大多愿意和父母联系,选择一个人在外面漂着。

空心青年的归属感一般都能得到满足,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比较充分

父母能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尊重和接纳。

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空心青年的父母往往过分关注孩子,把爱的一部分变成了“控制”,进而使孩子的自主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第二自主感具有根本性作用,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自主就是自己能决定自己的生活,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做主的内在需求。

国外的研究者曾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自主感的重要性,结果发现,当养老院的老人可以自己决定养什么植物时,他们会有更长的寿命。

由此可见,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能使个体体会到自主感,并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在有很多商家也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也是给消费者提供一种自主感。

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年纪小,但是也和大人一样,天生渴望这种感觉。

生活在物资相对匮乏年代的父母认为给孩子充分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好的爱,却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需求。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经常会不自觉地对孩子投入过多关注,并把这种爱变成了控制。

这种控制具体表现在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及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

因为长时间压抑自己的主动欲望,这些孩子渐渐地就分化为两种状态:

一种,孩子不再希望什么,干脆什么都由父母做主,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目标,变成了“空心青年”;


另一种,孩子在重压下产生反抗心理,当他们终于有机会离开父母时,就义无反顾的远走,不愿与父母联系,变成了“无根青年”



第三,胜任感孩子的自信和价值来源,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当自主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另外一个心理需求——胜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自主是胜任的根基

自我胜任感,也叫做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所获得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

只有一个人可以自主的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及与自己相关的各类事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才会慢慢发展出胜任感

如果一个人所有做的事情都是被人安排的,那么即使他完成了也不会有自我满足感。

04自我掌控的人生才幸福

由此可见,如果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那么在孩子小时候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卢梭曾言: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只有孩子能做到独立思考,并为自己做出决定,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如果父母代替孩子做各种选择,无疑是剥夺了孩子感觉世界感知自己的权利他的自主感、胜任感也会因此萎缩并失去活力,自然感觉不到幸福。

综上所述,如果你已经成为了父母,请把自主感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生命价值,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

如果你因为童年时期父母对你的过度控制而耿耿于怀,那么请你选择让你自己的童年重新来过,坚定地走上自我成长

当我们拥有了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幸福就会来敲门!

作者简介:

赵翠霞,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

姜欣,应用心理学硕士

如果有困惑,可通过邮箱99014967@qq.com咨询,来信请谨慎,只会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开回复,并授权我用于图书汇编)

掌握简单实用心理学,请关注公众号

决策智慧与心理 多悟一点“舍得”智慧,少增一份琐碎烦恼,一起探索“福报人生”的密钥! 1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09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