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杜甫潼关古诗翻译(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之咽喉,掌帝京之门户,东汉末年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安史之乱哥舒翰痛失潼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破潼关一举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如今,故城已去,我们只能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窥得古代潼关曾经的雄姿。潼关吏便是其中之一。

《潼关吏》属“三吏三别”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痛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潼关吏》便是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径潼关时,看到此处战乱未平,将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关城,有感而发所创作。

开头四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是对筑城的将士和潼关关防的总体介绍:漫漫潼关道上,无数士兵正在修筑工事。放眼四望,沿着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接下来通过诗人与潼关吏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两者不同的神态和心理:“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面对诗人的提问,守城的关吏自信满满,他邀请诗人下马,说道:“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不仅是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更表现出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对于关吏的回答诗人并不满意,而是转身告诫他:“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诗人感叹安史之乱–桃林一战潼关溃败,百万将士惨死黄河,并叮嘱守关的小吏,一定要以史为鉴,充分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都城长安的安全。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潼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整首诗中不仅有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突出潼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乱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期盼和平的美好愿景,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02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