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杜甫最有名的诗分享(杜甫古诗有哪些)

人物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人,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出生于北方名门望族,其祖父为“唐初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家学渊博。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聪明顽皮,七岁能成诗文。十几岁开始四处游历,期间,考试落榜,后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困居长安十年,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后又遭遇战乱,避乱入川,开始在外漂泊,在成都生活多年。最终死于返乡途中的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春夜喜雨》

昨夜恰好下了一场喜雨,今天复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原文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雨来的正是时候,这场及时雨,似乎很会挑选时辰。春季刚刚开始,正是万物复苏萌发生长的季节,春雨恰恰在万物最需要的时候降临。细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在夜晚静悄悄地下起来。细细密密,悄无声息,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里,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一片黑茫茫的。只有江边渔船上,点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如若清晨早起,去看雨水打湿的红色鲜花。锦官城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繁花盛开。

这首《春夜喜雨》,是杜甫50岁那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歌正文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诗人的喜。这首《春夜喜雨》,主要抒写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最近,结合时节,连续复习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同样,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也是一首儿童启蒙诗,老幼皆知。总的来说,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正因为杜甫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加上他对日常生活情节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该诗十分细腻,且又十分精炼,层层递进,按照“盼雨——听雨——看雨——想雨”四个情景,细腻逼真,曲折有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对春雨的喜爱,进而,盛赞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单纯从精妙处来看,首联和颔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字字珠玑,千锤百炼,精妙绝伦,不愧为千古经典名句。当然,后两联也不乏经典之处,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全诗句句赞叹好雨,字字洋溢喜情,题目中的那“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而“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表现了诗圣杜甫高超的艺术技巧。

2021年2月25号

《绝句二首》

今天复习杜甫的《绝句二首》,原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的白日,一天比一天长。春日阳光普照,无限江山沐浴着春光,格外秀丽,景色宜人。春风轻轻柔柔,不时送来一阵阵花草的芳香。经过春雨的滋润,泥土变得湿润松软。春燕飞来飞去,忙忙碌碌,来回衔着湿泥,忙着构筑巢穴。在春日的照射下,沙子上很暖和,成双成对的鸳鸯在上面打起瞌睡。

江水蔚蓝,碧波浩荡。碧绿的江水,衬托着水鸟,显得其羽毛更加雪白。重峦叠嶂,郁郁苍苍,绿意盎然。花红似火,在青山的衬托下,像要燃烧似的。今年这个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杜甫的《绝句二首》,写于成都草堂,以诗为画,简洁明快,色彩浓艳,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第一首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甫诗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反映了杜甫经过多年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杜甫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第二首是一首抒情小诗,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情景交融,以景寓情,情深意长,言婉意深,独具风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心中沉重的乡思。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体会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前者充满浪漫意义色彩,想象力丰富,词藻华丽夸张;后者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对景物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出来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二人的诗歌各有千秋,平分秋色,不愧为“诗圣”和“诗仙”。

2021年4月7号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今天复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春之际,冬雪尚未融化。两只精美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间,欢快地跳来跳去,婉转地放声歌唱。一队整齐圣洁的白鹭,正在扶摇直上,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雪山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数不清的船只,那是自万里之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的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用绝句的方式,写一景一物,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灵感写下来,抒发一瞬间的感受。通过对“草堂”周围壮丽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平静的心境,喜悦的心情。

全诗四句,四幅画面,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草堂春景图”,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相互映照,相互衬托,色彩绚丽,有声有色,意境深远。其显著特点,就是全诗极为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杜甫的这首诗,除了表达友人重新坐镇蜀地,自己可以重回草堂的喜悦心情,更深层次的是要表达“安史之乱”的平息,交通恢复后,可以实现回家愿望的喜悦心情。而且,后者的喜悦远大于前者。

通过学习杜甫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思考。今天是阴历三月十一,再过十多天,就要立夏了。春光尚好,且从忙碌、烦闷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休养。忙里偷闲,就是生活中最好的调味剂,更是人生大智慧。就算身处物欲横流的氛围,也应保留一份闲情雅致。

2021年4月22号

《春望》

今天复习杜甫的《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春天来了,由于战乱,长安城里人烟稀少,草木却十分茂密。为国家纷乱的时局而感伤,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为离别而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如今,头发少的可怜,简直就要不能承受插簪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的这首《春望》,全篇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采用了比喻、对比、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将战时城池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杜甫重史实的写作特点,使本首诗得以作为“安禄山之战”的重要的补充史实资料保存下来。这首诗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很好的继承了杜甫重于叙事、写实的诗歌特点,体现了杜甫“诗圣”的高超文笔和历史表现力。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日下的长安城,杂草丛生,凄惨衰败的景象,透过这种画面,杜甫不由心生感慨和悲叹,由此产生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表现了他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气度。一句“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2021年4月24号

《蜀相》

今天复习杜甫的《蜀相》,原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的大意是: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叶白白的婉转鸣唱。为了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多次垂询。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继业,两朝老臣,忠诚满腔。可惜,出兵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如此结局,常使后世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杜甫46岁那年,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47岁时,关中大饥荒,他被迫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年12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次年春天,由于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他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蜀相》。

杜甫这首《蜀相》,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怀古与咏怀高度契合,表达出一种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整首诗写人写景,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言简意远,把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忧思巧妙统一,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吟史杰作,诚然是“诗圣”的代表作,不愧为唐诗中的绝品。后人评价这首诗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因而,这首诗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怀古诗说到底都是咏古抒怀,杜甫的这首《蜀相》,看起来都在写蜀相诸葛亮,但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情操是相同的。最终表达了他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存忠君报国之心。

这首诗的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落笔沉挚,力透纸背,高度颂扬武侯执着追求的奋争历程,深切挽唱诸葛丞相壮志未酬的悲壮事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壮怀激烈、仰天长嚎的悲壮心情,令天下仁人志士,无不感慨万分,赞叹不已!古往今来,感叹武侯的后世英雄们,敬佩武侯的才略和功业,同情他的艰难奋争经历和壮志未酬的遭遇,无不泪流满襟。杜甫有匡扶社稷的远大理想,虽于乱世未能如愿,但依然有英雄的豪气,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这能不使他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吗?

2021年5月2号

《前出塞九首·其六》

今天复习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首诗的大意是:拉弓,应当要拉最坚硬的弓。射箭,应当要射最长的箭。射人,应该先要射马,捉拿贼寇,应该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必须要有一个限度,不能滥杀。各个国家终归都有自己的边界,不应无限制地侵略扩张。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应适可而止。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杀人不是唯一的目的。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全诗妙语连珠,慷慨陈词,直抒胸臆,颇富韵致,饶有理趣。从艺术构思上说,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表达了“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普遍好评。

以前也做过探讨,唐代诗歌重情韵,以抒情为主,以议论成名篇的微乎其微。然而,杜甫这首诗的议论却成为了千古绝唱。这首先归功于其自身博大的胸怀,深刻的见解,而且,诗中采用了重复、排比、转折等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强化了诗歌气势和表现力,为其增色不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名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二句是千古经典名句。马的目标较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形象生动,说理清晰,一语中的,很有实用价值,也很有说服力,流传度极其广泛,深得后人赞许和认可。

2021年5月15号

《八阵图》

今天复习杜甫的《八阵图》,原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的大意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诸葛亮的名声,是创造了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八阵图。江水日夜流逝,但镌刻着八阵图的石块屹立不动,此功名永存。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吞并东吴方面严重失策,不应急于求成。

杜甫在54岁那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这首《八阵图》便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其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杜甫的这首《八阵图》,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似在凭吊,实则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抱负和人生的感慨。全首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厚,给人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整体来看,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同样,这首《八阵图》与其前期创作的《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也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感遗憾。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他本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杜甫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2021年6月8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今天复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唐朝官军收复叛军腹地幽州、蓟州的消息。刚开始听说这个好消息,分外欢喜,以致喜极而泣,眼泪洒满衣衫。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愁云顿时消散,哪还有一点的忧伤?忧愁已无影无踪。胡乱地卷起平日所读所作的诗书,迫不及待地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艳阳高照,即便已是老夫,此时也应当放声高歌,开怀痛饮。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到处都是明丽的春天景色,正好携妻将子一同返回故乡。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舟行如梭,先经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快马加鞭,很快就到了襄阳,然后再直奔洛阳。

据记载,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杜甫51岁那年春天。上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先写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后写自己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直抒胸臆,奔涌直泻,明白如话,水到渠成,对仗工整,佳句叠出,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抒情佳作,既写出了真实感情,又写得曲折深沉。大家都知道,受时代背景和当时历史大环境的影响,虽然,唐玄宗时代创造了“开元盛世”,但后期疏于朝政,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经历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劳苦大众深受其害。杜甫始终是关心人民疾苦的,创作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他自己又经历了长期的苦难生活,这就培养了他深厚的感情基础。在这首诗里,他只是把这种真情实感写出来,让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出来,深沉而不浅露,曲折而不做作。

2021年10月8号

《饮中八仙歌》

今天复习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原文如下: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的大意是:李白文思敏捷,且以豪饮闻名,常以酒助诗兴,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经常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喝醉了,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玄宗泛舟白莲地,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李白喝得醉醺醺的,不肯上船,自称我是酒中的神仙。

据记载,杜甫34岁那年,初到京城长安。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都是善饮之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史称“酒中八仙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专门为这八人写的“肖像”诗。

杜甫这首《饮中八仙歌》是专门描写李白的“肖像诗”,短短的四句诗,二十八个字,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体来看,这首《饮中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性格鲜明,别开生面,不愧为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圣杜甫以诗歌的形式,为诗仙李白塑造了一幅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肖像画,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2021年10月16号

《登高》

为了加深记忆,习读《登高》之时,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

据资料记载,《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季,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当时,战乱尚未完全平息,生民涂炭,百业凋零,真真是国破山河在。而当时的杜甫,有家不能回,无奈地客居在夔州。这一年的重阳节,已经人近暮年且多病缠身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劲急,天高云阔,凄哀的猿鸣声不绝于耳。沙洲边江水清澈,到处都是洁白的沙粒,飞鸟在低回盘旋。无边无涯的落叶,萧瑟落下,无尽的长江之水滚滚东去。离家万里,常年在外,无处不在的悲秋景色,亲人离散,只有垂垂老矣身缠疾病的诗人独自登上高台。

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孤独的登高望远,从而发出悲叹,时间流逝,草木凋零,疾风哀猿,满目萧杀,更可悲可叹是自己人生多艰和壮志难酬。

后人对这首旷世悲歌,多有评价,甚至称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自然不敢妄加评论。

是啊,一首古诗,就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冷暖自知,悲喜自知。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思和感慨。

2020年9月22日

戏说《赠卫八处士》

话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因言获罪,新遭贬谪,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大概就是军队的小参谋或者文书之类的吧。

那个年月,正赶上安史之乱尚未完全结束,社会依然动荡不安。说起来,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也真是够悲催的,空有经天纬地之才,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生不逢时,半生漂泊,居无定所,再加上文人的执着个性使然,仕途也不顺遂,自然而然地就落了个艰难苦恨繁霜鬓。

可日子再苦再难,还是要过下去。

一天,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途经华州奉先县,突然想起,这里的某个乡下还有自己一个少年时代的好友。这个好友,因为没什么功名,只知道姓卫,在家排行老八,姑且称之为卫八处士。二十多年不见了,再不见,自己都已经年过半百,怕是相见无期喽。于是,打定主意,前去拜访。

一路打听问询,终于见到这位叫做卫八的好友。一见面,两人都激动不已,不胜唏嘘,秉烛夜话。当年离别的时候,两人都还是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人生聚散无常,多年不见,而今已经满脸沧桑,鬓发花白。无论如何,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不知今夕何夕,只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但问起那些年少时的好友,大多已经故去,心里不免激动感慨不已。

两人又说到各自家庭情况,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你看咱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你还没结婚,忽然之间,孩子都这么多了。而且,你的孩子多孝顺啊!对待我这个老辈的朋友恭敬有加,礼数周到,还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卫八说:啥都别说了,孩子们赶紧置酒做饭,上好酒,上好菜,我要和你这位诗人大爷好好喝一杯。来来来,咱们见面不容易,咱要连干十杯。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说: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也感谢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干十杯就干十杯,我不会醉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先生说,明天我们又要天各一方啦,后事不知怎样。我得赋诗一首: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说杜甫《客至》

那一年,诗人已年过半百,辗转漂泊,历尽沧桑,暂时落户在成都西郊,自己搭建了几间草房,今人称之为杜甫草堂,稍稍过了一段清苦,但还算安稳的日子。

春暖花开,绿水环绕,草堂周边环境堪称优雅。然而,古人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俗。当时的诗人,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别说是那些个达官贵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懒得搭理他。正应了李白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毕竟,诗圣也是圣嘛,想不寂寞都难。平日里,也只能是孤独地看着白鸥自由自在的飞翔~原文对照: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一日,他娘舅家的表哥崔明府,也就是崔县令,托人捎信,告诉诗人要来看望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分外高兴,他和表哥是一起玩大的发小,又是至亲关系,能够久别重逢,不高兴不兴奋才怪呢。约定的日期到了,诗人早早的起来,忙不迭地先把那个柴扉打开,一阵忙乱,竟然忘记了打扫被落花埋没的院中小道~原文对照:“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亲热地抓住表哥崔明府的手,热情而又满含歉意地说:表哥啊!表弟我太穷了,混到今天这个地步,真是太惭愧了。你看,我现在住的这几间破草房,地处偏僻,离得城里的集市太远了,想多弄几个菜,都办不到。再说这酒吧,就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咱哥俩也只能凑合着喝点往年酿的陈酒啦~原文对照:“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菜虽不多,酒虽不好,但是哥俩好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备至。喝到高兴处,仍觉的不过意。紧紧拉住表哥崔明府的手,兴高采烈地说:表哥,亲表哥,今天能够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我怎么觉得,咱哥俩喝的还是不够尽兴,只要你首肯,我马上把我们家邻居老头喊过来,陪着你再喝几杯。表哥崔明府爽快地说:好啊,既然是邻居,不就隔着一道篱笆嘛,没外人,快快喊过来,我们一起畅饮~原文对照:“肯与临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02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