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汽车百科

解构优雅,雷克萨斯全新一代ES设计革新

自上海车展全球首秀以来,雷克萨斯全新一代ES就没离开过争议中心。最集中的声音,全指向车身侧面那条“看不懂”的线条。在北京车展看到的时候,说实话我也不太理解,直到这次体验日我在户外绕着实车转了三圈,再联想到雷克萨斯过往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才真正摸清了这份革新背后的逻辑:它不是凭空冒险,而是这个品牌刻在骨子里的“激进传承”。

纺锤形的进化

很多人说“没了纺锤格栅,ES就没了雷克萨斯的魂”,但其实雷克萨斯从来没把“符号”当“灵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代LS就通过水晶大灯、流畅的车身线条以及低调的镀铬装饰,打破过豪华车的固有印象,奠定了日式豪华的简约美学基础;2010年,LFA以极致的性能和激进的设计,打破了人们对雷克萨斯以往的固有印象,向世界展示了品牌挑战极限的无限激情。

这次全新一代ES的“纺锤形车身”,本质上是同样的思路。曾经那个极具辨识度的纺锤格栅不见了,但家族的设计精髓并没有丢失,而是以一种更立体、更具动态感的方式呈现。全新的纺锤式车身造型,线条从引擎盖自然延伸到保险杠拐角,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让车头更加低矮,营造出贴地飞行的运动姿态,还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不是叛逆,是雷克萨斯对“家族基因”的理解:真正的传承不是照搬符号,而是把核心设计语言,跟着技术和时代一起进化。

“流量线”不是乱画

争议最大的车身侧面线条,有网友说是“虾线”,还有网友说“像被门夹了一下”,但实车看完全不是那回事。

雷克萨斯的设计师想让ES既优雅又动感,工程师又想让ES的空气动力学更优秀,怎么平衡?就是最终这个“流量线”的方案:车身从前轮开始往后收窄,将前轮的气流快速引导至后方;同时后轮眉的前端也配合着往内收缩,以减少后轮的涡流;中间的“流量线”,就是把这两个收窄的曲面连起来,它让车身兼具了力量感与优雅的气质,刚柔并济。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这条线所结合的面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为车身赋予了丰富的表情。

对比一下2018年的LC 500h,你会发现这种“用线条藏功能”的手法早有体现。LC没人觉得奇怪,因为它是跑车,而全新一代ES作为豪华轿车敢用同样的激进手法,才是真的打破了偏见。

东方美学是能摸到的舒适

豪华不一定意味着复杂,全新一代ES营造了简洁、干净且精致的车内空间。东方美学在新世代下有了新的演绎,是真能感受到的细节。仪表屏周围融入麂皮装饰和动态灯光效果;首创的竹层透光饰板工艺灵感来源于日本建筑中使用的板状门窗隔扇——障子,饰板点亮后,像是外界环境的光线投入车内散发出的柔和面光,还有自然、淡雅、富有东方特质的独特香氛;隐藏式响应按键,当你伸手去按按键,手指还没碰到,图标就亮了,灯光刚好照亮按键的轮廓。

这些细节,其实和LFA的声浪调校是一个逻辑——LFA的声浪不是单纯的“吵”,是雅马哈用声学工程学把V10发动机的声音调成了“能让人放松的高频”,而全新一代ES的内饰,则是用光影、气味、触感,把“豪华”调成了“像家里一样舒服”。

爱点评

回顾雷克萨斯的设计史,从LFA到LC,再到今天的全新一代ES,它的“激进”从来都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LFA花10年研发,是为了造一台“能代表日本工业巅峰”的跑车;全新ES删掉纺锤格栅、画一条争议线条,是为了在电气化时代,重新定义“豪华轿车的优雅”。

全新一代ES或许没有老款ES的稳重感,但多了一种“从容的锐气”。我一开始觉得不习惯,但越看越觉得,这才是雷克萨斯该有的样子——不迎合别人的审美,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优雅”。

争议总会过去,但这种“敢于打破”的勇气,才是全新一代ES最值得记住的设计语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car/7767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