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陆续发现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非医保患者采用阴阳价区别对待。图/ICphoto
“同一款药物为何两种价格?”针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国家医保局出手了。
据报道,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地区陆续发现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非医保患者采用“阴阳价格”(歧视性价格)行为,即完全相同的药品销售给医保患者的价格高于非参保患者。此类行为涉嫌价格欺诈,同时违背了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中“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的管理要求,应予严肃核查处置。
当前,部分零售药店通过设置双重价格体系,在向非参保患者提供较低药价甚至额外折扣、满减优惠的同时,向使用医保结算的参保患者收取更高费用。这其实是在利用医保支付通道进行价格套利,既想享受医保定点带来的客源优势,又试图通过非医保渠道的价格优惠吸引更多自费患者。
这种阴阳价行为,可让药店左右逢源,获得更大利益,但也是典型的投机取巧行为,且侵蚀了医保基金。
对依赖医保购药的患者而言,他们本应享受与自费患者同等的药品价格,却因阴阳价被迫支付更高的药品费用。这种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不仅加重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更破坏了医保制度公平可及的基本原则。
医保支付成为药店抬价的借口,参保者需要承担更高的价格,久而久之,势必让人产生“参保不划算”“有医保反被歧视”等想法,进而动摇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最终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加剧医保的断保和弃保现象。
从医保基金管理角度看,阴阳价实质是在薅医保基金的羊毛。每一笔通过医保结算的高价药品差价,最终都会转化为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这不仅导致基金出现较大的浪费,还可能让合规经营的药店因坚持公平定价而流失客源,违规药店则通过价格歧视抢占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等反常市场效应。长此以往,医保基金将面临更大的支付压力,参保人员的整体利益也将受到损害。
零售药店采用阴阳价,是医保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治理也须针对性推出契合信息时代的新手段。比如,传统监管模式往往侧重于事后追责,而此次政策强调包括事前防范在内的全链条管理,利于防患于未然。
治理药品阴阳价,可利用智能监管,通过医保结算数据筛选高差价药品等问题线索,结合进销存数据、自费记录开展现场核查。此外,还可利用药品比价小程序实现价格透明比价,让购买者不仅能够“货比三家”,还能在自费与医保支付之间横向比较。
进一步完善医保管理相关制度,对预防药品阴阳价同样至关重要。可将价格合规性、服务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定点药店评估考核,对违规药店实施降级处理直至取消资格处罚。
此外,医保基金回款慢、有折损,是零售药店偏爱自费患者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应加快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缩短结算周期,从制度层面消除药店违规操作的动机。
购药无论是自费还是使用医保账户结算,都应该得到公平对待。避免药店借阴阳价薅医保羊毛,既是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需要,更是提升医保制度公信力的必然。
目前,这一乱象尚不普遍,趁早重拳治理,提升治理的力度与精度,方能促使零售药店尽快摒弃这一做法,将珍惜医保基金的每一分钱,落实到公平定价和平等服务等细致环节上来。
撰稿/罗志华(医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8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