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为何要六十万大军灭楚(秦始皇灭楚为什么请出王翦)
从李信20万大军失败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出:为何灭楚,“非六十万不可”了。
李信之败
王翦说灭楚“非六十万不可”,李信表示二十万就够了。
中年秦王喜欢年轻人的豪气,以李信为将,率军伐楚。
《史记》对战事的描述如下。
1、李信与蒙恬兵分两路进攻,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李信又攻破鄢郢。
2、李信引兵向西,试图与蒙恬会于城父。
3、楚军尾随李信军,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大败。
由于太史公笔法言简意赅,因此,后人对战事细节多有补充。
一种观点认为:李信之所以退兵,是因为孤军冒进,已经为楚军所败,因此引兵西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昌平君在郢陈叛乱,迫使李信被迫回军。
无论是哪种观点,李信“引兵而西”时,战事已经发生了转折。
楚军“三日三夜不顿舍”的“随之”,完全就是一副“追击歼灭战”的架势。
所以,无论李信是先被击败,还是受昌平君叛乱的影响,在他“引兵而西”时,已经遭到了极大削弱,以至他对楚军几乎不顾一切的猛烈追击一败涂地。
这些都说明:李信低估了灭楚的难度。
王翦“非六十万不可”的判断,是靠谱的。
不稳的后方,需要足够兵力控制
当年白起等人伐楚时,楚国的中心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
当时秦伐楚,或从关中出武关,或自巴蜀沿汉而下,都是以秦稳固后方为基地。
而此前秦攻赵、魏,也都是以关中为基地。
不过,此时,楚国的中心已经迁到了淮北地区。
秦攻楚,必须跨原韩魏楚地区。
在这些新附地区,秦的统治尚未稳固。
以郢陈为例,旧楚人,迁徙而来的韩贵族,都未顺服。
在昌平君进驻前,已经发生过韩国贵族的叛乱。
秦王以昌平君驻郢陈,是希望利用他楚王族的身份,稳定此地。
然而,昌平君虽久在秦,但毕竟也是楚王族。
一般情况下,这些残余势力闹不出什么名堂来,即便闹事,也成不了气候。
然而,在对楚作战时,这些地方都是秦楚战线的重要据点,一旦闹事,形成里应外合之势,秦军将陷入被动。
李信伐楚作战中,楚军之所以敢于“三日三夜不顿舍”的追击,与秦军后方出大事(昌平君叛乱)是绝对相关的。
所以,要灭楚,不仅要预备好打击敌主力的兵力,也需要掌握足够后备兵力对相关地区的严格控制。
漫长、脆弱的补给线,需要足够兵力保护
当时,秦楚主战场,在河南东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广阔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其地的河流水流量不大,对行军的影响不大。
因此,秦楚主力决战,是一场平原地形的机动作战。
秦军推进时,楚军无险可守,然而,秦军推进后,秦军的补给线一样缺乏天然保护。
因此,秦军除用于主力会战的兵团外,也需要预留相当兵力保障进军途中的补给线。
楚将的能力,需要足够兵力应付
楚将项燕,很难对付。
以李信伐楚之战为例。
李信、蒙恬作战之初,连破重要城池,然而,楚军主力仍然保存良好。
显然,项燕深知平原作战要义,没有寸土必争,阻敌于前沿,而是驻主力于纵深待机。
在李信退军时,项燕把握战机,以“三日三夜不顿舍”的猛烈追击,不给其喘息、恢复之机,一举击败秦军。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自李牧之后,秦统一战争中又出现一个良将对手。
更严重的是:与赵国不同,楚国的国土非常广袤,纵深极大。
如果不能一战歼楚军主力,即便击溃他,并且占领寿春,退去的楚军有生力量依托广袤国土抵抗,将使秦军非常难受!
历史不断证明:面对良将对手,要一战歼灭,需要远胜于对手的兵力优势!
楚国的特点,需要足够兵力才可征灭
以实力而论,楚国早已弱了。
此时,楚国的实力不但与秦相去甚远,就是比战国后期的赵国也不占优势。
但是,灭楚的难度却大于灭赵。
1、多年没有承受打击,实力得到一定恢复。
秦对三晋的打击,从来没有放松过。
韩、魏早已不堪一击。
赵国虽强,但其国力一直持续不断被消耗。
长平之战前后,秦一直以赵为主要打击对象。邯郸之战后,秦暂放松,赵又与燕陷入连续大战,损耗国力。
而楚国,自白起破郢,被迫东迁后,已经近50年没有遭受过大打击。
这段时间,楚占领了淮北不少地方,还灭了鲁国,实力得到一定恢复。
所以,灭楚之战,既是灭国之战,也是又一次主力决战。
2、广袤国土+复杂的构成+“散沙化”特点,使征灭楚需要兵力较多。
各国经变法,已经基本完成集权。
因此,秦灭诸国,基本上攻破其核心据点,摧毁其集权中心,任务就完成了。
但是,吴起变法失败,楚变法不彻底,集权不强,大族实力雄厚,呈现“散沙化”特点。
如果只是摧毁其都城,不能压制各地“散沙”,楚又会“聚沙成塔”,重新振作。
因此,灭楚,不但需要攻破寿春,还需要深入各地,完成对各地的基本控制。
而且,当时,东越、于越、闽越也都“朝服于楚”。大江以南,楚越杂居的情况非常普遍。
灭楚过程中,对于遍布江南的东越、于越等势力,秦无论是直接攻伐,还是安抚,都是需要以武力为后盾的。
王翦在攻破寿春后,又深入大江以南,攻占各地,一直攻占了原越国的土地。
其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也就是说,王翦灭楚过程中,还与越人发生了战争。
因此,灭楚之战,不是单纯的主力作战,还需要征服广大地区,建立合适统治,这些,都需要足够的兵力。
总的来说,灭楚,确实需要极大的兵力。
秦虽连灭几国,但其在新占地区的统治尚未稳固,秦既需要留足够兵力前方作战,也需保持足够兵力控制靠近楚的新占地区。
楚国一定的国土纵深和秦楚边界广大平原的现实,又使秦需要保持足够兵力维持补给线安全。
楚虽已不复当年之强,但毕竟多年未遭受重大打击,实力得到恢复,又有良将指挥,秦更需要足够兵力优势,保证一战歼敌主力!
楚国的“散沙化”特点,使楚不能争雄于天下,但也使灭楚变得非常复杂,秦军需要深入追击,摧毁楚散布各地的据点,以武力为后盾,处理好与各个势力的复杂关系,这些,就更需要强大的兵力了!
所以,王翦“非六十万不可”,是建立在对困难的充分估计之上,展现出其名将之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0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