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谁(七步之才的主人公是谁的故事)
题/从备受瞩目到抑郁而死,一生不弱他人的曹植,只可惜生错了时代!文/空灵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
题/从备受瞩目到抑郁而死,一生不弱他人的曹植,只可惜生错了时代!文/空灵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汉末三国时期,虽说是天下民不聊生,却也不乏诗情画意,那些承载着当时才子的爱国情怀,凌云壮志,为天下担忧的心境,都被一一用笔墨携刻在纸上,在天下大乱之时,名扬四海,流传至今日。
当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最被人广为传颂的是三曹。今天要说的这位乱世才子,便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陈思王曹植。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字子建,母为武宣皇后卞氏,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从小聪颖好学,才思敏捷的曹植在十岁的时候就能背下《诗经》《论语》等书,擅长作文,且文采斐然。
《三国志》中曾记载:曹操看过曹植的诗文后,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他自己所作,以为是找人代写的,谁知曹植胸有成竹的告诉父亲,若是不信,可以试一试。
于是,便成就了他铜雀台赋诗,落笔成章的美名。那一年,曹植十九岁。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曹植为人平易近人,不拘小节,他出行的马车从来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他平时的衣着也并不华丽。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曹操问的所有问题,他几乎都可以对答如流,因此在曹操面前颇受重视。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候,后又被封为临淄候。那时,曹操征讨孙权,将征守邺城的重任交给了曹植,那时的曹植已经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了。曹操在临走之时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完全他交给他的任务,千万不能让他失望。
又把自己当初二十三岁时做的事情给曹植讲了一遍,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才上马离开。
朝阳下,曹操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贵公子站在朝阳下目送父亲离去。
也许会有人觉得,像这样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只会每天吟诗作赋,邀几个诗友在一起玩玩行酒令。其实不然,曹植的心里也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凌云壮志的,并非只有书生的书卷气息,他年轻时曾作过一篇名叫《白马篇》的乐府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以骁勇善战,勇敢坚毅的游侠儿为主角,充分的诠释出了这位才子心中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也许,他也会在深秋的冷月下幻想自己身着戎装,手执利剑,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才子,让曹操几度欲要立他为太子。
后来,杨修,丁仪等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并表示愿意辅佐他,然而,曹植身上的才子气太重,他不分尊卑,不顾礼法,从来就没有把杨修等人当成是自己的部下,反而是常常与这些人对酒当歌,一同坐在一起谈论诗文,若说是上级与下属, 倒不如说他们的关系更像是知己朋友。
由于曹植平时任性而为,喜欢意气用事,且喝起酒来从不懂得控制度量,常常喝的酩酊大醉,再加上他缺乏政治手段,于是在这场夺嫡之战中被自己的兄长曹丕钻了空子。
建安二十三年(217),曹植增加食邑五千户。
《三国志》载:曹植有一次喝的酩酊大醉,一时兴起,乘上皇家马车,打开司马门,在驰道上肆意游荡,后来被曹操知道,大怒,杀死了车夫,并怒斥了曹植,从那以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才子渐渐失宠,曹丕趁在此时,成功获取了曹操的重视。
从那以后,曹操开始冷落曹植,对他也起了戒心,他害怕曹植的势力过于强大,加上他任性而为的性格,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
终于有一天,曹操决定削掉曹植的左膀右臂,可怜的杨修就是第一个被问斩的人,在这之前,曹操所有的心事杨修几乎都知道,每次曹操分配给曹植的任务都是杨修出主意帮曹植摆平,这样的人对于多疑的曹操自然不容他留在自己身边,还是尽早处掉为好。
至此,曹植失去了一个如同挚友一般的手下,不知才子的心里作何感想,他应该会为此伤心失落,明明昨天还在与自己高谈阔论的人,今天就活生生的消失在自己的面前了,才子的心里定然是不好受的吧,因此,动荡不安在所难免。
这还不算完,曹植的发妻崔氏因穿着过于华丽妖艳,不符合曹操朴素节俭的风格,曹操看到自己的儿媳如此穿着打扮,大怒,命人将之处死,并把崔氏的叔父崔琰也关入了大牢,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冤案。
一时间,朋友和妻子的离去使曹植大受打击,心中的忧愁自是不言而喻。
建安二十四年(219),魏国大将曹仁被关羽围困无法脱身,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率兵解救曹仁。临行之时,曹操命曹植前来面见自己,准备叮嘱他一番话。谁知,在临行前一天晚上,曹植饮酒不节,致使第二天醉酒下不了床,曹操大怒,万分后悔将如此重任交付给了这样的儿子。
一直在暗处等待机会的曹丕趁机夺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率兵救出了曹仁。
曹植的这次失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不利,曹丕在此时当上了世子,后来曹丕即王位后,他的另外两个部下丁仪,丁訥全部被曹丕诛杀,他也被赶回了封地,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曹操死后,曹植没有了靠山和保护,曹丕愈发肆无忌惮了起来,恨不能立马除掉这个曾经处处都抢自己风头,还差点夺走了自己王位的兄弟。恰在此时,监国谒者奉迎曹丕,上奏:曹植醉酒后傲慢无礼,挟持使者,请求治罪之。
曹丕本想杀了曹植的,但碍于卞太后的情面上,只能将曹植降职为安乡侯,在同一年,又封为鄄城侯,在黄初三年的时候,又升任他为鄄城王。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这位少时养尊处优,意气风发的才子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瞬间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普通人,当年的那些繁华和称赞仿佛就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他已经一无所有。
曾经带给他快乐的诗酒笔墨成了如今唯一陪伴他的伙伴和消愁之物,记得《世说新语》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便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七步成诗的典故。
书中载:曹植因在曹操活着的时候抢尽了曹丕的风头,原本是嫡长子的曹丕却得不到曹操的半点赏识,如今曹操死了,他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如此,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惩罚曹植。
这天,他召见曹植,并对他说:朕听闻世人所言,你曹子建才思敏捷,落笔成章,今日,限你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若不成,便行“大法”。
曹植听到这句话,深知兄弟情义已然不在了,心里瞬间像是被冰封住一样,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可他并未声张,他也不能声张,只是默默的言说让曹丕出题与之。
于是,曹丕以兄弟为题让曹植行七步吟出一诗,不成便处死。曹植在大殿上缓缓行了六步,他停下脚步,含泪吟出一首诗,或许也是他的心声,这首诗就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世有很多人质疑《七步诗》的真假,认为此诗并非曹植所作,而是后人杜撰,但也有学者认为,从《七步诗》的诗风来看,的确属于建安时期的作品,此诗确为曹植所作,只是为了抒发兄弟之间不能心意相通,互相残杀的画面,故事背景被后人夸大罢了。
抛开《七步诗》的真假不说,后世更多人还是愿意用“七步之才”来形容曹植的才华的,当然,在世人眼中他也有这个能力,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后来又衍生出了许多成语,如八斗之才,八斗陈思等都是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一挥而就的,而这些成语正是出自这位大才子身上。
当然,作为三国至魏晋时期有名的才子,曹植除了前面提过的《白马篇》以外,还有一篇作品堪称为千古名篇,其作品用词新颖,辞藻华丽,惊艳了无数古往今来的文人,多少人曾以同样的题材仿写过,却都不及曹植笔下的作品优美,这篇作品便是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关于《洛神赋》,它的身上也被加上了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民间有一个传说被人从唐朝开始,流传议论了一千余年,后来引入《昭明文选》。
书中记载:曹操早年攻破邺城,曹丕进入城中,看到了袁熙之妻甄氏,史称甄夫人或甄皇后,此女貌美无双,知性贤惠,十七岁的曹丕一眼看中,将其占为己有。
当时,正直少年的曹植也看到了漂亮的甄夫人,对她一见倾心,可那时候的甄夫人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嫂子,于是曹植每日茶饭不思,夜夜想着这个令自己痴迷的甄夫人。
转眼间,很多年过去了,曹丕登上了皇位,成为了魏朝的皇帝,改朝换代,废除了汉朝政权,那时的甄夫人也年老色衰,曹丕移情别恋,另立年轻貌美的郭女王为后,甄夫人被赐死。
相传,当时她的死状十分凄惨,以发掩面,以糠塞口,含冤而死。后其子追封为文昭皇后。
同年,曹植进京面见曹丕,以求得重用,曹丕拿出了甄夫人曾经用过的金缕玉枕给曹植看,曹植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在用膳的时候,他看到了甄夫人的儿子曹叡,想起了甄夫人的死,眼泪不可抑制的流了下来,在回封地的时候,曹叡干脆将这个枕头送给了曹植。那晚,曹植做梦梦到了甄夫人,醒来后遂作《洛神赋》。
就是这样一个传说,给《洛神赋》增加了更多戏剧性的色彩,后世很多人认为,曹植赋中的洛神所射影的正是现实中的甄夫人,这个说法传出去后,博得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认同,因此,原本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文昭皇后甄氏成为了洛水之神宓妃,她又被后人起了许多别名,甄宓,甄洛等。
传说归传说,当然是不可以拿来与历史相提并论的,甄夫人也只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普通女子,并非什么洛神转世,曹植赋中的洛神也不是她,甚至可以说,两人之间不要说有情,连一点关系都不可能有,这传说虽然写的凄美,但细细思索,其中漏铜百出:
曹丕娶甄夫人的时候,曹丕十七岁,甄夫人比曹丕大五岁,而曹植比曹丕要小五岁,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喜欢上比他大十岁的女子?
曹植再怎么说,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怎么可能做出如此有违伦理,大逆不道的行为?
《昭明文选》中,此传说只是说出自一个《记》中,并没有写明这到底是什么“记”,如此模糊的说辞多半是后人乱注。
当时的曹植已经处于劣势,若是他有一点图谋不轨的行为,那可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若赋中的洛神真的是甄夫人,他又怎敢明目张胆的写出来,曹丕又不是文盲。
传说中提到了曹叡赠金缕玉枕给曹植,枕头在古代作为一个人的私有物,曹丕是有多蠢,把自己亡妻的私人物品拿出来给自己的弟弟看,而曹叡更是有多么白痴,还把母亲的东西送给了自己的叔叔?
《洛神赋》是曹植在三国魏时所作,而传说出自四百多年后的晚唐,之前为什么没有人提起呢?就连专门记载魏晋轶事的《世说新语》上都不曾出现,为何偏偏过了这么多年,它就无中生有一般出现了?
据说《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在古代,鄄通甄,而曹植所感是自己的封地鄄城,并非甄氏之甄,这明显就是好事者的牵强附会。
上述的漏铜说出来,这个传说显然不真实,而唐朝正是小说话本盛行之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那个时候的文人墨客闲来没事当然喜欢给前人编几个故事玩玩,一来二去也便流传了下来,至于那些说曹植与甄夫人之间有情的,也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既然只是传说,那《洛神赋》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真正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近来有学者认为:此赋为隐喻君臣之说。《洛神赋》的小引中写有: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战国时期,楚国才子宋玉曾写过一篇名为《神女赋》的作品,暗喻君臣之间,臣下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和信任,以此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而曹植的《洛神赋》中也提到了说是有感宋玉《神女赋》才写这篇赋的,小引中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自是跟那个传说没有关系的,历代学者认为《洛神赋》其实是隐喻君臣大义之说。
当时的曹植已经失去了全部,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落魄者,但一向富有雄心壮志的他自然不会就此任自己堕落下去,在去京城见过曹丕,表述了自己想效力朝廷的事被拒绝了之后,怀着忧愤心情的曹植在返回途中,灵感骤发,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所谓“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正是如此,曹植借洛神宓妃之口,写出了自己想对曹丕说的话,并渴望求得重用和信任的想法。
还有一种说法在文坛上也频频崭露头角,也有人认为,洛神其实并不是谁的射影,她只是曹植笔下虚构的人物,她代表的是曹植的理想和心中的远大抱负,后来,曹植被贬谪,心中的理想破灭,赋中洛神的离去便是暗示他理想的破灭,赋中还说人神殊途,此处也暗喻了他与曹丕之间兄弟心意不能相通。
近来还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实则是为悼念他的亡妻崔氏,赋中洛神的形象自然射影的是崔氏,不过,这种说法不大流行,因此只有少数人知道,无论射影的是不是崔氏,《洛神赋》中的优美语言是无可否认的,更是后人望尘莫及,无法超越的一篇名篇。
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植再次上书,以求得重用,甚至要求带兵出征,在上奏给曹叡的说辞中,他引经据典,还引用了绝缨的典故,喻示要将功赎罪,希望曹叡能给他这个机会。
但帝王从来都是多疑无情的,曹叡婉言拒绝了曹植的要求,再次把他送回了封地,心灰意冷的才子又没有得到被重用的机会,这对曹植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景初年间(237~239),曹叡下诏说:陈思王之前虽有过失,已经知错悔改,极力克制自己,处事小心谨慎,再加上他手不释卷,实属难得。因此,下令将曾经控告曹植罪行的奏报全部销毁,免除曹植所有的罪责。而这时,这位才高八斗的才子已经离开人世了。
曹植去世之前,曹叡把他接到了京城,封为陈王,看似是个藩王,实则没有什么实权,还是生活在曹叡的监视下,日子过的一日不如一日。曹植有很多次想面见曹叡,单独与他交谈政务上的问题,可曹叡总是避而不见,也没有要启用他的意思,多年怀才不遇的才子渐渐开始抑郁消沉,直到四十一岁之时,郁郁而终。
曹植的续妻谢氏,后世称之为陈王妃,曹植不得志的后半生一直是她陪伴他度过,终年八十岁,她死的时候,魏已改朝换代为晋,可想而知,早已物是人非。
纵观曹植的一生,少年时期的他风华绝代,才华无人能敌,意气风发;中年时期却郁郁不得志,从一个贵族公子变成了一个失败的落魄者,不可不说,他的一生是传奇的,风华而又凄凉。
正是因为有了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才会成就他在建安文学上的创新,把建安风骨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在许多人眼中,也许他们会说,曹植与曹丕相比起来,不过是个失败者罢了。
话不能这样说,他在政治上固然是失败了,但若没有政治上的失败,他会留下那么多名扬天下的优美篇章吗?他的字里行间,还会有那么多苍凉悲壮的字词吗?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曹植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正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过高,在政治上就不如他的哥哥曹丕,这也说明了自古以来两全其美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如今,这位建安才子已离我们而去,可他留下的诗篇,却会永远陪伴每一个热爱建安风骨的人走过千载岁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0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