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现场敲击青铜句鑃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钟振彬摄
机器人抬起手臂,庄重地敲响青铜句鑃,融入《彩云追月》旋律的金石之音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荡开——那清越之声,来自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珍贵乐器。一场跨越古今的科技与人文对话,就此开启。
机器人与千载文明对话
要让两千年前的乐器重新“发声”,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回忆起为青铜句鑃进行专业采音那天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当时在)现场听到那个声音,所有人都‘哇’了出来。”
同在录音现场的十五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舒楠在感动之余,还抱着另一份敬畏:“句鑃是一种与编钟一样古老的南方乐器。当我用特制的锤子敲击它来辨别音高时,我是跪着操作的——作为音乐人,内心必须怀有对古礼的虔诚。”
据王维一介绍,1983年,南越文王墓被发现于广州象岗山,是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寝。墓中东耳室出土的一套八件的青铜句鑃尤为特别,每件重达数十斤,最大的一件高约68厘米,铸造精良,保存完好。更珍贵的是,器身上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文帝”指南越文王,“乐府”是效仿中原王朝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这便锁定了器物的制造年代。
句鑃本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乐器,多见于江浙一带。而在数百年后的汉代、远在南岭之南的南越王墓,竟出土了完整成套的青铜句鑃,这在全国是孤例。“可以说,它是多元文化在秦汉时期交汇的见证。”王维一说。
专业采音那天,舒楠半跪在地,将每个音区仔细整理记录,随后将这套句鑃郑重请回库房封存:“我跟导演组说,我们何不用机器人来敲击这千年句鑃,完成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和鸣?”这个想法让团队兴奋不已。最终,这个想法在开幕式上实现。有人感叹,那景象宛如机器人与千载文明的直接对话。
采音接力跨越四十年
“这次全运会,我们希望能让青铜句鑃留下更真实、更完整的声音档案。”王维一介绍,1983年出土后不久,北京的古乐专家曾来测音;2006年至2010年间,为编纂《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又进行过一次录音。但前者年代久远资料难寻,后者偏向于学术记录,受当时设备所限,音质不够理想。
采音前,团队先对文物做了全面评估。尽管已历经四十年,但这套青铜句鑃保存状况依然良好。敲击本身并不会对金属器物造成损伤,关键在于“怎么敲”。
“敲击工具都用软布、皮垫仔细包裹,敲击的力度、位置都由经验丰富的古乐专家亲手操作。”王维一说,那不是随便找个锤子就上,而是每一个钟体单独评估,用专业手法小心触碰,确保“既能取到真实声音,又对文物零打扰”。
“那不是短暂的‘叮’一声,而是持续悠扬的共鸣,是真正的古今对话。”第一声金石之音在现场响起,绵长、透亮。王维一说,他们的使命不仅是守护,更是传承:“讲好文物故事,不能只靠我们自己。非常感谢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平台,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承,加上现代高科技的助力,能让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心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苏荇柴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883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