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看来,父母的“丝瓜汤”很多时候却不是温温热热的一碗汤,而是一整套价值体系。图/Vista看天下视频截图
网络话题天天有,这几天就轮到了一碗丝瓜汤。起初,是网友拍摄的段子中,父母对于子女说了句“你这么凶是因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喝点丝瓜汤去一下火气吧。”由于类似的话语还有“多穿点”“少玩手机”等等,于是,“丝瓜汤”就代表了一种父母长辈以饮食、健康的名义所展示的关心与爱护。在网友的“二创”中,成为全网热梗。
不过,在子女看来,父母的“丝瓜汤”很多时候却不是温温热热的一碗汤,而是一整套价值体系,一整套不容挑战的秩序,它往往忽略孩子真正的情绪与需求,实际上成为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所显示的父母的控制欲。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丝瓜汤”指向的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沟通模式和代际关系的紧绷。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父母长辈这样的沟通方式,真的是出于控制欲吗?对这样一类话题,或许也应该了解一下作为父辈的他们所成长的生活环境。
相对而言,他们大都成长于物质相对匮乏、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生活经验更多集中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物质层面。在他们的认知里,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更与身体健康、生活福祉紧密相连。
所以在这样的逻辑体系里,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囿于自身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他们能想到的关心方式,就是用自己熟悉的食物、养生知识来表达。
就像在不管什么情况下,男生在女生难过时,总容易劝对方多喝热水,看似关心没到点子上,却也是他们当下能想到的表达关切的方式。这样看来,父母长辈用“喝丝瓜汤”来关心孩子,可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局限,而非想要控制自己孩子的人生。
在父母们看来,食物是生活的根基,通过关注孩子的饮食,就是在关心孩子的生活质量与未来发展。
当他们说“喝丝瓜汤对身体好”时,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希望你健康快乐”的深沉爱意;当他们借着丝瓜汤催婚催生,也是在表达“希望你人生圆满,拥有幸福家庭”的殷切期望。
只不过,这种表达方式在信息爆炸、追求个性与自我表达的年轻一代眼中,显得笨拙、不合时宜,甚至带有压迫感。
原因在于年轻人渴望的是被倾听、被理解,是平等的对话与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被灌输长辈的经验与观念。
还记得多年前我上初中时,由于住校,只能周末才能回家。回家的感觉当然舒服,不仅可以吃点好的改善一下生活,而且可以睡懒觉。
而每当早晨习惯早起清扫院子的父亲要叫我起床时,母亲都会说“扫得轻一些,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母亲对自己的最大关心就是让吃好一些、让多睡一会儿。而现在,父母都已去世十几年,即使让他们这样唠叨也不能了。
为什么父母总是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胜过精神世界?或许对经历过贫困年代的父母而言,能吃好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身体健康、有饭吃有衣穿,其他问题都能慢慢解决。
这种经验是他们思考的前提,成为他们表达爱的本能方式。当他们不断追问“吃饭了吗”“多吃点”“喝碗汤”,其实是在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说“我爱你”。就像那碗丝瓜汤,在父母眼中,清热解暑、营养丰富,是夏日里最好的关爱。
他们可能不懂什么是焦虑症,不知道内卷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知道孩子喝下这碗汤会对身体好。这种爱或许不够“高级”,不够“共情”,但依然是“爱”,还是比较深沉的那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沟通方式,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境遇。父母的“养生式关怀”与年轻人的“情感式倾诉”之间,可能需要的不是谁改变谁,而是多一份相互理解。
年轻人期待的精神共鸣固然重要,父母提供的物质关怀也同样珍贵。就像那碗丝瓜汤,看似普通,却也浓缩了关怀与爱护。这种爱或许笨拙,或许经常“会错意”,也解决不了太多实质性问题,然而那颗心是真挚的。
而在这快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东西都在消失,可父母用一碗汤表达的爱从未改变。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喝下那碗汤,然后告诉父母:“汤很好喝”。
沟通的代际差异永远存在,但爱永远能够搭建桥梁。
撰稿/原平方(学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