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的一声,周二晚上7点左右,赵志强的手机弹出消息,“周六北京将现同期少见破坏性大风”,他扫了一眼,手里的活儿忽然就停下了。
他是门头沟涧沟村的村支书,两个月前,北京地区一次极端大风的极值之一,就出现在涧沟村。
“这一次会更大吗?”赵志强不放心,打算找人问问。
几乎在同一时间,住在延庆山里的护林员董彦梅和丈夫也看到了同样的消息,他们开始打电话买东西,食物、水、生活用品……
随后,“北京将迎极端大风”的消息迅速被气象专家、官方证实,这一次,气象部门提前发布重要天气提示。在正式预警之前,很多人已悄然进入最紧张的应急状态,备战这场即将到来的大风。
间隔十年的橙色预警
周二晚上7点左右,手机弹出消息后,赵志强反复看了几遍,不确定是真消息还是谣言,但依然翻开通讯录,打算找人问一下。
赵志强打了一圈电话,许多人都看到了同样的消息,也都在打听。
一个小时后,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在微博中解读了这一消息,他预计11日到12日间,阵风强度同期少见,可能打破北京地区4月的大风纪录。
就在两个月前,2月6日夜里,涧沟村上方的高山玫瑰园,气象部门监测到了12级大风,那一夜,赵志强和村委会的成员们彻夜未眠,幸好人和物都安然无恙,这一次会更大吗?谁也不知道。
周三晚间10点半,北京市气象局发布重要天气提示,周五起北京有极端大风且致灾性强,局地阵风超13级。
赵志强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气象部门提前一天表示,将在周四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消息确认,上级镇政府的通知也来了。10日(周四)上午,召开部署会议,而在此之前,赵志强有很多事情要做,村委会的仓库里存着方便面、瓶装水、发电机,每一样都要检查一遍,村里有9棵古树,有的已经空心,能不能抗住大风谁也不知道,要加固一下……
几乎同一时间,住在延庆山里的董彦梅和丈夫也看到了同样的消息,董彦梅夫妻都是护林瞭望员,每年有8个月住在山上的瞭望塔中。平常,夫妻俩轮流上山,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几天都不能出瞭望塔。“风大的时候,要锁紧门窗,吃喝拉撒都在里面,生活设备都很齐全,就是出不了门。”她说。
预警来得很早,但对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来说,这场大风预报的强度依然有些“陌生”,如果按照风力等级划分,预报中的风力在陆地上很少见。从4月9日开始,这座城市中的许多人就进入了最紧张的应急状态。
大风的消息还在不断更新,4月10日上午10点多,北京市气象局正式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北京近十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这场预报中的大风,已经改写了十年来的纪录。
加固,近5000株风险树木
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办事处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副主任刘立峰,在4月9日就接到了加固树木、修剪树枝的通知。
这里遍植杨树,这种北方常见的树种高大、粗壮、树冠庞大、绿色时间长、生长迅速,但缺点是根系不发达,遇到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容易倒伏,从2022年到2024年,这里发生树枝折断399株,树木倒伏12株。2024年5月30日的区域性暴雨大风中,阵风达到9至10级,多株树木倒伏,砸坏了路边的私家车、路灯和电线杆,压倒了围墙,今年3月25日凌晨的大风,一棵大杨树折断并砸到了路侧小轿车……
因为这一次的风,预计比以往都大。
从9日下午,刘立峰就开始组织人手、调集升降机、整理工具,开启修剪模式,预计要修剪的树木有500多棵,要在大风来临前全部修剪一遍。
橙色预警发布的时候,刘立峰正站在高高的云台上,距离地面四五米的空中,云台闯入茂密的树冠。
杨树发芽早,4月初已经是一片葱绿,站在下面,几乎看不到树冠中的云台和人。
“树大招风,说的就是树叶太茂密,风穿不过去,树枝、树干受到的风力就更大。”在门头沟军庄镇一座刚刚修整好的京白梨园中,负责人李夺说。
满园的梨花正在盛开,梨园里有数十棵树龄上百年的老树,枝干遒劲,李夺不太担心,他担心的是新栽的梨树,要加固一下,但人手实在有限,满山的梯田中,有将近1200棵树,只能尽力避免损失。
好在授粉快要结束了,盛花期将过,即将到来的大风对今年挂果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只是可惜了这片美景,本来还能看几天,约好的研学、参观团队只能一一打电话退订。
4月10日中午12点左右,刘立峰和同事们仍抓紧在一棵棵大树间穿梭,修剪下来的枝叶,运走了一车又一车,偶尔有行人驻足观看,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忙,刘立峰也来不及解释。
同样忙碌的不只有刘立峰他们。
整个北京,大约有4800株风险树木正在提前加固修剪,仅北京市园林部门就有4000人的应急队伍,分散在各个街区和乡镇,巡查巡护、处置隐患及突发情况。
还有众多的森林防护员。预警期间,北京基层有4万余名护林员在岗备勤。董彦梅买好的物资已经送到山顶的瞭望塔中,一切物资齐备,从这一刻起,他们就不再下山了,一直到预警解除。瞭望塔四面都有窗户,环绕瞭望,四野无人,只有连绵不尽的森林,还有浩荡的山风。
加固大棚,比浇水更紧急
一颗手臂粗、一尺多长的铁钉,深深地钉入泥土,绳子在顶帽上绕一圈,又顺着塑料大棚的棚膜长长地延伸上去,把棚膜勒出一条深深的痕迹。
4月10日下午1点,草草地吃了顿午饭后,老王又来到地里,继续加固大棚,大棚里刚刚移栽的生菜还没来得及浇水。
大风预警之后,加固大棚是最迫切的事情,比浇水更紧急。浇水晚一点儿,可能影响新苗的成活率,但如果大棚被吹走了,整片的新苗都难以存活。尽管已经暮春,但夜里依然很冷,尤其是大风带来的降温,可能会给新苗带来致命的打击。
老王是河南人,在北京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前陆马村种了40多亩蔬菜,基本上都是大棚,来北京三四年,他没有想过,在这片距离大山这么近的山前平原上会遇到这么大的风。
在北京,大概有18万亩蔬菜大棚,其中许多都是塑料棚膜的春秋棚,4月正是新一季蔬菜移栽定植的茬口,这场大风无疑是一次考验。
“必须牢固”,对老王来说,这是他一季的收入来源,对整个城市来说,无数像老王这样的人,正在默默地迎战大风,为了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的蔬菜和粮食。
在门头沟妙峰山涧沟村,赵志强也在“钉钉子”,不是普通的钉子,而是长长的钢管,一头埋在土里,一头托着大树的树干。村里的古树很多,大树更多,而且村庄处在风力最大的地方。根据研判,涧沟村上方的高山玫瑰园监测站,阵风最大的风力有可能达到15级,对世世代代生活在陆地上,甚至是山沟里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难依靠想象就能了解的级别,只能做好一切能做的准备,等待迎接大风的那一刻。
巡查,从楼道到山林
4月10日下午5点,距离大风到达北京还有不到24小时,赵志强刚刚巡查完一圈,另外的同事接力巡查。
等待的焦灼,伴随着应急的忙碌。
10日上午,北京市各区各部门召开应急部署会议,每一项任务分发到人,每一个环节反复确认。
从涧沟村和邻村的交接点到村里,再沿着山路到达山顶上的玫瑰园,巡查一圈,开车需要半小时。两人一车,涧沟村的巡逻从未间断。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确认:进山的游客,在山前就要劝返;有风险的村民,一遍遍叮嘱,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山路上的枯草坠枝,要及时清理……
在密云区上河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夫奎也在不间断地巡查,还有楼顶的太阳能设备、护栏、地面上的宣传栏、公益广告牌、垃圾棚、地库出入口、商户门头牌匾……
社区微信群里的预警信息已经发了3轮,每一轮都相似,只是语气越来越紧张,信息也越来越细致,每一个新发现的风险和问题,都会同步加入预警信息中,提醒每一个社区居民注意。等着赵夫奎的,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动员会、一次接一次的入户宣传和预警。社区有200多名党员,密切服务2000多户居民,2000多户居民分成一个个网格,每一个网格中都有党员就近服务……
来临前夜
4月10日晚上7点,应急部门的会议室里,会议仍然没有结束,气象人员还在不间断地监测着天气的变化,时刻注意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大风:它走到哪里了?方向有没有改变?风力有没有变化?
赵志强的手机还在不断推送最新消息:交通、园林、民航、教委......每个部门都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发布安全提示。
在东城区,城管委设施维护项目负责人张学琳已经忙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仍在巡查检修高层建筑上的夜景照明灯,还有大街上的景观照明灯具。鼓楼外大街、前三门大街、南北河沿大街……张学琳和团队的同事们负责104栋楼,这些楼从18米到五六十米高都有,每一处灯具的连接处、线缆灯具防坠绳等,都要检查。
在门头沟军庄镇的京白梨园中,李夺刚刚离开果园,身后的梨花隐没在夜色中。
明天还有大半天的时间,梨花可能就要飘落。“好在授粉已经基本结束,那时候,或许新的果子就会挂满树梢。”他心想。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吴为曹晶瑞耿子叶陈琳张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4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