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砭针灸药,中医药智慧几千年来治病救人传承至今;AI大模型、多学科组学,已成为当下中医药发展中的高频词汇。
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时,听取粤澳共建中医药高端技术支撑平台的情况介绍,对他们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做法表示肯定。
一路向新,中医药不再只是传说中“神秘的东方力量”,而是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新“国潮”,与前沿科技多学科交叉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从湾区走向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和产业新布局。
智能中医体验、中医药特色美食、中药材辨识、特色疗法体验……2024年5月起,广东21个地市相继开展“中医药健康夜市”。年轻人掀起了中医养生热潮,下班后去赴一个“中医养生局”,便民高效又时尚健康。中药香就此点燃了城市之夜的“烟火气”,中医药的服务场景和服务模式,也有了创新面貌。
中医医疗高地建设在扎实推进。深圳、佛山、中山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8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单位,总数量居全国第一。55家县中医院实现了“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全覆盖,城市三甲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县中医院全覆盖,全省设置1854家中医馆。2024年7月,随着广州中医药大学深汕医院正式揭牌,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
中医药横琴大模型、中药新药智能自动化融合创新平台、“零磁”中医证候诊断技术平台、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广东中医药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科研重器”。在已有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之外,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一期项目顺利建成。“目前广东已成立了中医药+人工智能的智算中心。建立高质量的中医药大模型,实现人机联动的智能辅助诊疗,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刘良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药械研发、“粤药澳用”、“澳门注册+横琴生产”……各种湾区医疗共建共享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广东已核发15张港澳外用中成药《药品注册证书》,已有80多家澳资企业落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广东携手港澳成功举办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促成16项中医药合作项目。依托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家级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完成24款中成药产品的国际注册和备案。一批批创新中药产品从湾区走向世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广东正紧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以打造医疗、创新、人才、产业、国际化“五大高地”为抓手,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加强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南药实验室建设,全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数读链接]
2024年,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55家县中医院实现“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全覆盖,全省185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115个名中医(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和34个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新增设立。
8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单位,总数量居全国第一。3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新增38个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项目。
目前,广东有1家中医类医学中心、2个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家中医类区域医疗中心、7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1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地市等“国字号”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已有1390种中成药、1655种中药饮片、1329种中药制剂纳入广东省医保支付范围。2个中药3.1类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获批上市。9家单位获评第三批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22个南药品种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33个高层次和基层人才培养基地、40个中医药重点学科,新建设68个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34个第四批省名中医师承项目。
文|记者林清清通讯员粤杏林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2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