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壮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

壮族传统的民族节日达30多个。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歌圩、抛绣球、扁担舞、高台舞狮等。传统节日活动主要分为几大类: 一是围绕生产调节生活而展开的节日活动。 壮族是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岁时节庆活动多是随着稻作农耕的季节来展开的。如迎春牛对歌、开耕节、牛魂节(亦称脱轭节、敬牛节)、拜秧节,谷魂节(尝新节)、糍粑节等。

龙脊梯田开耕节

尝新节

尽管节日活动的仪俗多表现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有生产动员和期望丰稔的含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调节劳动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是祈求风调雨顺、 人丁兴旺的节日活动。如蛙婆节、花婆节、土地公节、添灯节、跑马节、开祝节、七月十四(亦称鬼节)、跳岭头节等。

蛙婆节

花婆节

三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如莫一大王节(亦称庙节)、班夫人节、霜降节等。

莫一大王像

四是祈求和保护健康的节日,如药王节、浴佛节等,解放后,这些节日活动得到政府的尊重,并且其活动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

壮族最盛行的传统节日活动是歌圩,歌圩分布很广,尤以红水河、左江和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县最为盛行。明代邝露著《赤雅·浪花歌》描述歌圩:”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剌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而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壮族聚居地区每年都举行歌圩活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歌圩活动停止。进入80年代以后,歌圩得到恢复,有的地方规模达两三万人。

20世纪80年代恢复三月三歌圩后,桂西壮族群众自发汇集在大型歌圩对歌的场面

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同年由广西民族学院和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在首府南宁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 1984年,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厅又在南宁举办规模盛大的壮族“三月三”歌节,并举行色彩斑斓的文艺大游行。歌节期间在人民公园、南湖公团、民族广场搭起了歌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等领导在歌节开幕式上唱起了开台歌。三天三夜的对歌和各民族文艺表演吸引数十万群众。

1984年举行的壮族“三月三”歌节

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广西民歌艺术节。自此,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广西都举行歌节活动。1993年,广西民歌艺术节更名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李清影、韦誉、蒙鹂君、 潘傲峰在第15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唱《大地飞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12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