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村里过年,大学生回家很安静,打工的很热情

每年春节,在城市里学习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踏上回乡的路。村子里这时候也会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最近几年,我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奇怪现象:

那些高学历的子女,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回家后往往显得格外安静;

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回到家乡则显得热情四溢,鱼得水。

造成这样巨大反差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01

小文在大城市读研究生,平时放假,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她很少回家,只有过年的时候,她才一定要回家。

但是每次回家,都要被她父母骂,说她“不懂人情世故,见了亲戚朋友也不知道主动打招呼,像个木头一样”。

其实像小文这样人还有很多。

那些高学历的农村孩子,在外面读了很多书,长了很多见识,但是只要一回到农村老家,就会显得有些沉默。

他们的沉默,并非出于高傲,而是源于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感。

城市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给了他们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当他们回到乡村,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每次回到农村,他们总会遇上一些热心的亲戚邻居,上来就问:在哪里工作?买房了吗?赚多少钱?有对象了没有?

像月薪、房子、婚姻等等,这些在城市里被视为非常隐私的话题,在乡下却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尺。

这是话语体系的不匹配,说话都不在一个频道上,让高学历者感到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违心地附和。

不能反驳,也不想附和,世界观的不同,产生了鸿沟,因此,他们只能选择沉默。

这种距离,既是一种成长,也会带来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

02

相比之下,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的热情则显得特别突出。

他们懂得乡村的人情世故,懂得邻里亲戚的行事喜好,也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规则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

在大城市里,他们或许只是处于边缘的小人物,但回到乡村,他们就成了受人尊敬的“能人”。

他们会带回来很多年货、新衣、新车,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当然,也是对自己在外打拼成果的展示。

他们的这种展示,有的时候也像是在“炫耀”,但却让他们赢得了家人和邻里的尊重,也让自己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打工年轻人的热情,最主要源于他们与乡里乡亲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城市里不是他们的家,只是他们打工的地方,农村才是他们的主场。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与农村一直保持着一致。

在他们看来,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高尚,只在乎自己能否活得更好。

这种务实和接地气的态度,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

03

高学历者的静默和打工者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学历者虽然在外有所成就,但他们的静默却透露出对乡土的疏离和对家庭关系的淡漠。

而打工者虽然可能在经济上不如高学历者,但他们的热情却让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只要别把自己看得太高,纪伯伦说的:

"即使最崇高的精神,也无法躲避物质的需要。"

也别把自己看得太低,伏尔泰说的:

“我们追求物质是为了生存,但我们追求精神,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心中有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故乡保持着联系就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096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