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晒与遗体捐赠者头骨的合影,医学生不能“无所畏惧”|新京报快评

近日,内蒙古医科大学几名学生在解剖课堂上与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的头骨合影,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医学生无所畏惧”。这一行为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不满,许多人认为此举缺乏对遗体捐献者应有的尊重。

据央广网报道,10月18日,该校就此事进行回应,强调面对大体老师,所有学生都应保持尊重。校方表示,本次事件中个别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范性要求,是出于好奇心驱使。目前,学校方面正积极对学生进行再教育,以强化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在医学教育中,大体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捐赠遗体者无偿捐献遗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也因此,无论医学界还是社会各方,都对大体老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

然而,此番几位医学生在解剖课堂上与大体老师的头骨合影,并公开上传至社交平台,这样的行为,或许真的只是“好奇”之举,但其中所暴露出来的心态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就质疑,此举既不尊重遗体捐献者,更缺少了医学生对待生命该有的敬畏和严肃态度。即便如同涉事学校所说,只是“好奇心”所致,这好奇心显然也用错了地方。

对刚开始接触人体解剖的医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对于人体的惧怕心理,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即便如此,捧着遗体头骨合影并公开传播的举动,也违背了基本伦理,医学生尤其不该有这样的“无所畏惧”。

要明晰的是,敬畏生命、尊重逝者、感恩遗体捐赠者,应当是每位医学生的底线。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几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涉事学校在伦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事发后,校方对媒体表示,其在入学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已多次强调,提醒学生们注重大体老师的隐私,不随意传播照片和视频。但很显然,这样的“强调”并未达到目的,未能让学生们“入脑入心”。

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指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因此,涉事学校应当持续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始终牢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不再如此“无所畏惧”。

医学是个特殊领域,医学生是否具备人文关怀,切实关乎每一位具体的人。因此,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四个字,不能只是让学生们简单“背诵出来”,而是要付诸于日常实际中。

对此,校方也已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这样的积极反馈,无疑是针对医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毕竟,只有真正敬畏生命、正确对待生命,医学生们才能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撰稿/苏士仪(媒体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028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