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照顾好失能老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 新京报快评

▲在北京某养老机构里,老人们参加集体活动。图/新华社

北京目前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占比高达23.44%。这是北京市民政局10月9日召开的媒体通气会透露的一组数据。

据新京报报道,针对“老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保障,北京在此次发布的《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中提出了包括6方面的20条措施。

据介绍,“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而为了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被北京纳入了此次政策措施范围。这也使得该项政策惠及的老年人数量可达到约85.5万人。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于2023年就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为增强对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北京也早有行动。如2023年底,北京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就下发意见,明确了包括“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评估与信息归集”等在内的4个重点任务。

近年来,北京还积极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加强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如已发展类型多样的养老助餐点2100余个,推动建设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2万张等。

在此基础上,针对“老老人”服务保障又出台专门措施,可以说是针对失能失智重点人群养老、照料服务的再升级。

事实上,“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问题,在现实中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如今年4月,名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刷屏,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病母亲的故事,就曾引发热议,也让很多家庭产生共鸣。

此次,北京出台专门的服务保障措施,积极分担“老老人”家庭负担,可谓是切中了时下养老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相关措施也很有现实针对性。

如现实中,高龄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对于基本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等,都有更强的需求。因此,采取措施推动补贴津贴等服务资源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利于科学分配各项养老资源。

此次措施也强调“老老人”兜底服务,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需求,明确发挥公办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愿住尽住、应保尽保。这些,都有望对一些负担重、困难大的“老老人”家庭带来托底支持。

“老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实际是对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应对上也就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创新服务供给方式。

这方面,此次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重点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涉老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探索拓展一键呼等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引入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监测预警设备,线上守护老年人安全等,对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无疑是大有助益。

应该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积极利用技术力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丰富服务手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其不仅将惠及“老老人”群体及其家庭,也可在更大范围进行应用,辐射更多群体。随着相关措施的推进落实,北京也将为数字时代的养老服务保障,提供一个“首都样板”。

“老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家属作为照护者,也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等方面也压力巨大。因此,针对性强化相关养老服务保障,是助力实现“老有所养”的内在要求,实际也是托举和拯救一个个面临困难的家庭,从而缓解全社会的养老服务焦虑,也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这是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复杂系统工程,但也是一项惠及万千家庭的民生工程,而民生工程必然需要更加精准地定向解决民生痛点。

撰稿/重舟(媒体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006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