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8月18日,一个噩耗传来——“你们报道过的那位在石头地里种出毛豆的大姐施秋琴去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市民辗转了多方后联系上潮新闻记者,转达的消息。
施秋琴,一个普普通通的杭州大姐,或许很多人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但在农业和种粮这方面,她在杭州钱塘、萧山一带的名气很大。
最近几年,施秋琴的名字多次出现在《钱江晚报》上,关于她的报道多数与农业、种地有关。潮新闻记者印象里的施秋琴,有着一头中性的短发,皮肤黝黑,身材有些魁梧,常年穿着一套工作服。
“我这一辈子就知道种地。”她曾对潮新闻记者说。
“一场意外,我妈妈是凌晨倒在刚刚种下不久的晚稻田里。”8月18日晚,在施秋琴的灵堂前,她的独子蔡炉麒含泪讲述了这位一辈子只想着搞农业、种粮食的朴素大姐的故事。
晚稻刚种下,
她却倒在了耕作一辈子的地里
事情发生很突然,以至于她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离开了大家。
8月17日凌晨3点多,通宵在晚稻地里施肥作业的施秋琴因农机倾覆被压,等一起工作的工人发现时,她已不省人事。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8月17日离世。
“我得知妈妈出事,就第一时间赶去了她耕作的晚稻地里,救出她的时候,怎么喊她,她都不答应了。”独子蔡炉麒不敢回想那晚救妈妈时的场景,只是喃喃说,“她就是太爱这片田地。”
潮新闻记者翻看了施秋琴的朋友圈,8月5日0点,她发了一张在从农机上拍出去的稻田照片,配文“钱塘的夜景真美。”照片里远处是城市夜景,近处是正在茁壮生长的水稻。
早稻刚刚丰收不久,施秋琴就在地里将晚稻种下。今年夏天格外炎热,施肥撒药的工作都安排在了晚上。“我妈妈承包的稻田有上千亩,地里的事儿她都是亲力亲为的。”蔡炉麒说,晚稻种下后,白天不适宜施肥撒药,施秋琴就天黑之后出门工作,一直干到第二天天亮。
出事时,她正开着她的大型农机在地里施肥。农机装满水和肥料,总重能达到一吨多。
“这样通宵施肥撒药的工作她已经连续干了很多天,我也想着劝她别这么拼,但她不会听的,她的心思和注意力全都在地里。”蔡炉麒说,刚播种下去的晚稻是最娇贵的,也是最需要悉心照顾的。
施秋琴曾说,搞农业这件事,要有高产出,就得付出代价,就得自己亲自上手。“辛苦归辛苦,但丰收了就都值了。”
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施秋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愿土地抛荒,
她曾在石头地里种毛豆
2021年10月20日,《钱江晚报》报道了施秋琴在石头地里种毛豆的故事。
那一年,施秋琴在钱塘区江东区域的核心区域承包了2000多亩抛荒地。“拆迁之后暂时还没使用的土地,我租来种点粮食和蔬菜。”那时,施秋琴对潮新闻记者说,就是不愿看着土地荒废着,所以即便是亏本,也要在没有翻整过的石头地里种上农作物。
连成片的大块土地,她会种水稻,小块的土地,她就拿来种毛豆。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她能够在那样的土地环境中种出毛豆来,而经过她的照料,不仅种出了毛豆,还达到了亩产约1400斤的收成。
2021年10月20日《钱江晚报》整版报道施秋琴种毛豆的故事。
那一年,施秋琴已经年过六旬。“别人越不看好的地,我就越想去试一试,哪怕亏本我也不怕。”大家喊施秋琴“大姐”,但她却是一个十足的“愣头青”。
就连独子蔡炉麒都说,“有时候真的不理解我妈,搞农业种地那么苦,她都这把年纪了,为啥还会这么热爱。”蔡炉麒的眼里,妈妈施秋琴只要没有别的事儿,就是从早到晚在地里忙。有时候别人请她吃饭或者出去旅游,如果遇上地里的农事忙,她都一一回绝。
2022年5月31日,施秋琴曾求助过“记者帮”,当时由于附近工地排水,淹了施秋琴即将丰收的小麦田,她急得都快哭了。“我的农机坏了没关系,马上丰收的麦子被水泡了,我是真心疼啊。”
事实上,施秋琴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搞农业企业。这些年来,运用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企业收益不错。而早就过了退休年龄的她,本可以放下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农业,但她不肯,尤其是这两年,土地承包地越来越多,更是响应号召大面积种粮。
“与种经济作物的周期短、收益高不同,种粮的周期较长且投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大。”蔡炉麒说,在种粮这件事儿,母亲是没有丝毫犹豫的。“她曾经跟我说过,她种粮的目的跟别人不同,她就是想找出在围垦地上种出优质高产的好粮,然后把种粮技术分享给更多农户。”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就是为了把地种好。在三年前的采访中,她笑着说,这就是“农民的执着”。
而作为杭州市人大代表,这几年,她每次去参加两会,都是带着农业相关的建议去参会的。“我是一个农民,我最知道农民需要什么。”她曾对潮新闻记者说。
忙了一辈子的大姐,
终于可以歇歇了
施秋琴的灵堂没有设在家中,而是设在了她的农业企业办事点。
“我现在还觉得我舅妈没有离开,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劳作。”灵堂里,施秋琴的一位外甥讲起了印象中的舅妈。他说,平时见到舅妈的机会不多,因为她总是在地里忙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舅妈种的菜和水果、养的水产,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亲人眼里,施秋琴是个雷厉风行、敢爱敢恨的人。“她这辈子活得很真实,不怕苦也不怕吃亏,对于外人的评价,大多数时候她是不在意的,但如果有人说她地种得不好,她会跟人去理论的。”
施秋琴生前的一位好友说,大概是10多年前,杭州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施秋琴开着自己的车去做志愿者,接送残疾人运动员。“有的人觉得她嗓门大,不容易接近,但跟她接触过就会知道,她很豪爽,也很善良。”这位好友说,她就是那种可以为了一件公益或者帮助一个人而扑心扑肝的人。
施秋琴的猝然离去,独子蔡炉麒最意难平。
“她劳碌了一辈子,还没到好好享福的日子,就以这种方式离开我们了。”他说,就在几天前,他还跟母亲商量,用无人机代替施肥的农机。“也许我那时候态度坚决一点,她也就不会出事了。”
蔡炉麒大学毕业后,也算是继承了施秋琴的职业,成为了一名90后新农人。这两年,蔡炉麒在无人机助力农业发展领域有了不小的发展,帮助了不少身边的农户,施秋琴也很欣慰。
“她是倒在她最放不下的田地里,忙了一辈子,也终于可以歇歇了。”在伤心过度的亲友面前,蔡炉麒强忍着心中的悲伤安慰道。
潮新闻记者谢春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68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