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中国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中国地图画法)

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图都是最早依靠人工徒步测量计算绘制出来的中国地图画法。

中国也不例外。

工业革命发展以前,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记录行踪,位置,靠简单的图案标记作为符号,方便与行动。

随着技术的进步,罗盘最先被发明创造并且运用实践。测量仪器的诞生为更加准确标定地理位置关系功不可没!

过去测绘地图,需要测量人员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实际勘察,随着科技的技术,各种 先进的测量工具设备广泛运用于地图测量和绘制,精确度也越来越高,误差越来越小。太空中的检测卫星,地面上的激光,摇感测绘技术,雷达运用,照相器材运用都为精准绘制地图创造了良好的大系统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是怎么画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抗战之士们手中拿到的地图的精确程度不及日本手中中国地图的精度的80%。在抗战中我军急剧缺乏地图好多军事地图也都是从日本人手中缴获的,这一点在八路军队中更为普遍。

日本为了侵华是做了很足的功夫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地图的精度没有现在高,因为多数绘制还是靠一批人进行实地勘测,一点一点的手绘出来的,当时最高精度的地图也是靠航拍获得资料,后实地勘测得出的地图。

其实绘制地图也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情,“制图六体”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有了这六个方面,那一张普通的地图也就出来了。具体测绘可以收集些资料也变深入了解。

1937年11月2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地下指挥所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华英(时任国民党军政部主任参事、国防最高委员会顾问),及第二战区的诸多高级将领,周恩来作为八路军办事处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11月4日上午,李华英以国民政府代表身份拜访了周恩来,双方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离别时,周恩来取出这张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 “支那直隶省怀安”地形图,用毛笔在图的左侧写下“平型关战斗胜利品 周恩来二十六年十一月四日太原”的字样,赠予李华英。

李华英在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多年来,他一直将此图藏在身边,细心保护。为表达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他特地在地形图的右下角写下了“协助第二战(区)军务由太原退出时,恩来同志特此见赠用留纪念 小川”的字样已示见证。1958年他将这件珍藏多年的地形图捐给了国家,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辽县(左权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有一张军事地图。该地图的测绘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测图室是左权将军1941年3月在左权县苏公村亲自组建的,张国器是其首任负责人,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测绘导航局。该地图的测绘地点在王家坪。

晚清中国地图是如何绘制的?

清朝的地图绘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绘制法,以“计里画方”法(方里网法)为主;第二种是西方经纬网法;第三种是双重网格法。“计里画方”法,实质是地图投影中的方格投影(正轴等距圆柱投影),当然它没有标明经纬度数。它主要适用于大比例尺和低纬地区地图,所以有严重的局限性。经纬制图法理论上最先进,实践中最优越。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来满足不同的制图需要。经纬网法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经纬直线正交,可“以方计里”,具有实用性。如《通志》所说,“布格虽殊,而积分求度,按度计里,其致一也”。明末清初西方制图学传入中国以后,少数志书地图也有加绘经线和标示纬度的。但一直到清末,除个别志书外(如章学诚《湖北通志》、谢启昆《广西通志》),绝大部分志书地图仍然沿用以前的绘制方法。双重网格法,即在地图上同时标注经纬网和方里网的绘制法,由李兆洛在《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中首次使用。有人称之为实用制图网络,并称“李兆洛出于制图和用图的双重考虑,出于测天和测地的双重需要而采用的实用制图网格,不是仅仅将新旧两种网格机械地套合,而是考虑到了两种方格的内在联系”。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双重网格法是地图绘制的一次新的尝试,某些方面可供借鉴。但它本身是先进理论和落后方法妥协的产物,它最终被历史淘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548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