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杭州网红农贸市场一年后半关门:高颜值的怀旧风为何撑不起老菜场?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章然

近日,潮新闻记者帮接到读者爆料:去年开业曾经红极一时的杭州萧山区江寺桥农贸市场似乎“半关闭”了,不仅装修全无,市场上只剩下三个摊位卖菜,其他全部改成封闭空间做外卖生意。

去年四月份,江寺桥农贸市场开业。浓厚90年代装修风格吸睛无数,潮新闻曾做开业报道,目睹众多网红前来拍照打卡。当时,市场有28家经营户,可以买到的东西很全,比如生鲜、鸡鸭鱼肉,还引进了萧山最大的食品集团。

一年多的时间,曾经的网红农贸市场不再“红”,它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潮新闻再次实地探访。

市场只余三个摊位

60岁老摊主说,生意难做

傍晚时分,两位阿姨来到江寺桥农贸市场买煮火锅的材料。

“一段时间没来,怎么这么小了。”一位阿姨指着市场门头,不敢进。

另一位阿姨拉拉衣服:“是的,快关了吧,买完就走了”。

潮新闻记者走进江寺桥农贸市场,和去年四月份开业时的模样已判若两“市场”。

门头“江寺桥农贸市场”几个大字已拆除,灯光昏暗,静寂无声。里面一家卖菜的摊位,一家卖肉摊位,店内布局均已改造,大厅被划分成单独的隔间,只余窄窄的通道。90年代风格的装饰基本上被拆除,只有“街道活动区”、“吃货建设单位示范点”等怀旧字体能看出此前风格的痕迹。

卖菜的60岁王大姐在江寺桥农贸市场已经30年了,“去年4月份开业很红火,后续慢慢人流减少,来的客户都是老人家,只有早7点到9点有生意。今年,商户们很多不做了,没生意养不活自己肯定不干了”。

记者从市场运营方了解到,江寺桥农贸市场今年4月份进行整修,90后装修风格打碎重做,然后划出隔间,如今市场以做外卖为主。

王大姐觉得自己已经60岁了,一天摆摊下来,有1000元流水,就当打发时间。“比不上以前一天2000~3000元的时候了,但是我这么大年纪了,就这么干着呗,还能去哪儿。”

在旁卖肉的吴大哥插话,“生意难做呀,旁边有很多小店卖菜,卖得比我们便宜5毛,老客户很精明,不来我们这儿买了。”吴大哥表示,自己要交摊位费,不能卖便宜,无法和周边小菜店竞争。

这点也得到农贸市场周边小店的证实,“农贸市场没生意做,附近小菜店多,出小区门口就能随便买买,方便。为什么一定要走路去农贸市场买。”副食品店店主小朱说,附近还有两家大型菜市场,以前农贸市场开业时网红是网红,但是竞争不过,今年算是半关闭了。

一年多运营方亏钱160多万

负责人:农贸市场颜值占20%,功能占80%

江寺桥农贸市场的运营方是杭州一鸿市场集团有限公司。最初江寺桥是一家国有市场,1994年成立,经营情况一直不大好,改造提升是从2021年10月份开始,2022年4月份开业,全新90后复古风格崭露头角,2023年4月市场陷入困难,重新改造定位以外卖为主。

杭州一鸿市场集团董事长吴刚表示,目前江寺桥农贸市场正在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不做市场了,至于后面的经营方式,研究后再定。”

在杭州经营30多家农贸市场,吴刚说,江寺桥农贸市场是为数不多不了了之的项目,“算下来,亏了160多万。”

为何曾经吸引如此多流量,最后却放弃了?

“曾经接手时,考虑到老城区,设计成90年代怀旧风格,希冀用流量带动农贸市场出圈,拉客流。”吴刚说,设计风格没有问题,提升农贸市场颜值也正确,但是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

江寺桥农贸市场位处老城区,外来人口居多,周边小菜店、大型农贸市场竞争大,“需求变低,纵使市场颜值突出,也挽救不了。”

对于市场来说,吴刚说,“重要的是商户和功能,颜值只能占20%,功能要占80%。”

在江寺桥市场项目上“栽了跟头”,今年2月8日,吴刚又在钱江世纪城开张了新的农贸市场。坐落在全新街面,他在新市场上将农贸市场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

“新时代农贸市场应该是综合性、贴近民生、贴近公益,我现在不太做噱头反而更注重功能性了。”新市场配套7~8户底商,比如袁记云饺等受众广小店。配备了小超市,在农贸市场和社区合作方面加大力度,比如组织让社区的小朋友来市场认识菜等活动。同时,线上农贸市场开张,线上线下并行,如今一天会有150单农贸市场的外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339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