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杨茜通讯员方序孙美燕
杭州的宋奶奶确诊脑肿瘤伴脑出血,女儿将她送进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治疗。
治疗过程很痛苦,她甚至和女儿说:“你拿把刀把我杀了。我说过的,不要给我治疗。”
两周后,女儿听从母亲的意愿,将宋奶奶送进安宁疗护病房。
一年多的时间里,宋奶奶的病情三起三落,家属始终遵从她的意愿,什么管也没插。生命终途,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保持身体的清洁和舒适。离世时,她很安详。
有人说,宋奶奶是幸运的,能够表达;女儿是豁达的,懂得尊重。
很多人的理想终点是这样的:不想苟且地活着,只想体面地死去。
可现实呀,总是出现偏差。
住在ICU里身上插满管子
女儿不想“留人话柄”
老王(化名)在医院ICU里住了将近一个月,最终没有等来自己的70岁生日。
即使家人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悲痛还是成倍袭来。
最有主意的大女儿,收拾心情,挨个通知亲戚朋友,都会补充一句:“该做的我们都尽可能做了。”
这句话是对所有人的简单解释,也是她给自己的安慰。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老王过得并不开心。
老王好强了一生,退休前是单位的小领导,在家里也很有威严。但是当肺癌确诊,并做完手术之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沉默寡言。“以前很能干,生病之后身体吃不消,连长时间坐着都会觉得累,所以出门越来越少,这两年老得很快。”大女儿说。
雪上加霜,老王突发“脑中风”,结果一直在ICU里耗着。家人只能在固定时间探望一会儿,“喊喊他,他偶尔能微微地睁开眼,给不了任何回应,大部分时间他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身上插满了管子,用科技维持着微弱的呼吸。”
谁都知道,即使老王现在没有自主感受的能力,但是他肯定不会接受现在的自己。
“如果他能说话,肯定会说,不用治了。我怎么能同意呢?”大女儿很坚定。
内心的想法实在太多了,现实顾虑不可避免。“我们姐妹俩,我爸更喜欢我。所以放弃的决定肯定不能是我做,不能留人话柄。”大女儿坦言,加上目前的经济条件还能支撑,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最恰当的。
的确,在人情的社会中,口水能淹死人。更何况开放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现阶段,无数个“老王”都是这样离开。
九旬老人昏迷不醒
子女决定帮她保留最后尊严
同样没有自主选择权,但是92岁的刘琴(化名)的意愿似乎被“听见”了。
一个多月前,61岁的美华(化名)匆匆从美国赶回杭州。因为92岁的母亲被送往了医院。
说起父母,她总觉得有所亏欠。从读书到工作再到出国,美华一路优秀。别看她是家里的老幺,但一直独立,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长。
美华生娃养娃的时候,她将母亲接到了美国,那是母女俩相处时间最长的阶段,虽然日常琐碎,矛盾不断,但是感情越发亲近。
因为语言问题,带完了外孙女和外孙,刘琴还是坚决回国了。
夫妻俩的身体一直不错,生活自理。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慢性病也出现了。今年5月,99岁高龄的父亲离世。
刘琴深受打击,一蹶不振。这次突发心梗,来势汹汹,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美华赶到医院时,已经是几天之后,看到在病床上昏迷的母亲,她泪流不止。“妈妈我回来了,你看看我!”陷入悲痛的她,根本想不起来最后一次通话母女俩说了什么。
医生把主动权交给了家属:一方面积极治疗,可以将气管切开,进行插管,加上高压氧治疗,患者可以延续生命;一方面将机器撤走,让老人安详离世。
摆在眼前的,看上去两种方案,实则只有唯一项。
每一天,美华都会去看望妈妈,尽管人还在昏迷,但是她的一点点变化,她都仔细地记录着。同时,她也没有停止找各种专家来会诊,听取各方意见,寻求最优治疗方案。
时间越长,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也出现了:母亲这么瘦,经得起这么折腾吗?
她回想着母亲的一生,勤劳能干,不爱麻烦人,就连父亲生病也都是她亲自料理,不麻烦子女。
“如果妈妈有意识,能说话,她自己会怎么决定?”母亲已经昏迷了一个月了,姐弟三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
美华综合手里掌握的信息,替母亲做了决定,“不折腾了,让妈妈保留最后的尊严吧。”
前几天,母亲离世了。处理完后事,美华在老房子里单独住了几天,“妈妈只是去找爸爸了。只要知道,他俩还在一起,过得好,就够了。”
癌症晚期回乡生活
医生儿子强调尊重生命
即使放在现在,能够像陈作兵这样“通透”的人,还是很少,更别说12年前。
陈作兵是一名医生,也是浙大一院副院长,看过不计其数的患者,给过完美的治疗方案。
当父亲确诊为癌症晚期时,他将选择权交给了父亲,并尊重了他的决定。
做出选择,并不容易。他苦恼过,更挣扎过,担忧现实原因,也被亲情束缚,可是哪有什么比父亲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呢?
2011年,父亲患了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癌症晚期。
无数方案就放在陈作兵的办公桌上。化疗、放疗、热疗、各种抗癌药物……这些对于已经癌症晚期的病人,也许有用,但无一不会经历折磨和痛苦的过程。
是坚持治疗,受许多痛苦来换取一个不算高的生存几率;还是放弃治疗,回到家中,任由生命的尽头不知何时到来?
在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之后,他在父亲的出院同意书上签了字。这是父亲的决定,决定回到农村,回到日常的生活,不打针,不吃药,不去用各种治疗之后的痛苦赌生存的微茫几率。
回到老家的父亲,很平静,也很开心,晒晒太阳,种种菜。转眼到了新年,拍完全家福之后,老人被送进了医院。
按照常理,父亲会接受各种抢救,也会面临各种风险。陈作兵太清楚了,反复抢救、各种拉扯对父亲来说肯定是一种折磨。所以,医院给父亲采用了最保守的补液,缓解癌症晚期带来的疼痛和炎症。
父亲临终前的所有嘱咐,陈作兵都认真听了,也都一一照办。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他比谁都难过,也比谁都懂,为父亲选择了一条放弃治疗的道路,也为他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自由。
无论是作为医者,还是曾经的癌症患者家属,陈作兵始终强调“尊重”两个字。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在于尽享天年,而不是要长命百岁。陈作兵说,每个人都要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也要尊重疾病,尊重环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2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