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中国抗冻第一人”蔡磊:后事安排好了,为了50万病友,仍在战斗

蔡磊病情确诊的那天,他的母亲就站在他的侧后方。

蔡磊看不到母亲的表情,也没心思看了。

人来人往的医院,在蔡磊的世界里,突然就失去了声响。

那天的阳光其实蛮好的,甚至透过窗户,在医生的诊桌上投下了一小截晃眼的光影。

然而,医生的几句话,就让蔡澜眼中那抹闪着金边的光影,突然就变得暗淡无光,了无生趣。

“这世界已经不属于我了,我要死掉了。”

命运捉弄一个人之前,真的会提前打声招呼。只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回应。

蔡磊,就是其中一个。

2018年8月,蔡磊的左胳膊开始出现24小时不间断的肉跳。

可他认为这不过是疲劳过度,毕竟每天需要处理上百封邮件,光是微信置顶的工作群,就有几十个,加上其他工作也很忙碌,所以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半年之后,蔡磊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可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报告单上都是“未见异常”的结论,而且医生们都没有开药,最多叮嘱一句补充维生素。

这让蔡磊更加坚信自己的身体没问题。

接下来几个月,蔡磊始终维持着高强度的工作。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病因,2019年9月30日,他在母亲的陪伴下,坐在了樊东升教授的对面。樊东升教授是北医三院神经内科专家,他直截了当地给了蔡磊一个最终结果。

按照教授的结果,之后的两三年里,蔡磊的人生将会发生下沉式的变化:肌肉会萎缩甚至丧失功能,生存时间2—5年左右。

这一年,是2019年,蔡磊刚刚为人父,他却和渐冻症,有了拉扯不断的关联。

樊教授的诊断,像一记重拳,击碎了蔡磊此前所有侥幸的想象。

住院时,蔡磊被安排在走廊倒数第三间病房。

他顺着走廊往里走,越往里,心情越差。

有的病人像完全失去了重心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摔倒,只能在家属的搀扶下勉强走路。

有的病人僵硬地瘫坐在轮椅上,头完全倒向身体一侧,唾液正沿着嘴边流下来。

他转过头,不想再不去看这些场景,却瞥见一间病房里的病人,喉咙上切了一道口子,插上了呼吸机辅助通气。

每一眼都令人绝望,都令人无比难过。生活真的不会让人太如意,不论你是谁。

渐冻症的排查,需要病人配合医生,让医生把10厘米长的针,从病人腰椎之间穿进脊椎里抽液。

酒精棉球接触到脊椎皮肤的一刹那,蔡磊全身打了个寒战,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上。

他开始不受控制地脑补,那根又粗又长的针,怎么穿过他的皮肤、下探到皮下组织、进入到腰椎之间,再大快朵颐地吸取他的脑脊液。

“腰穿”完成后,蔡磊如释重负,这样恐怖的经历,他再也不想重温了。

可命运偏偏喜欢和他开玩笑,类似的体验,他后来又体验了5次。

10月底,蔡磊终于拿到了最后一份检查报告,上面显示“癌症指标阳性”。

是癌症!不是渐冻症!

蔡磊迫不及待地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群里立马传来了铺天盖地的祝福:

“没想到是癌症,真的太幸运了,恭喜。”

“癌症指标阳性,太赞了!”

是的,在“渐冻症”3个字面前,癌症显得“近人情”多了。

就这样,在一片祝贺声中,蔡磊出院了。

在生与死的边界走了一遭,劫后重生的蔡磊像大梦一场。

从噩梦中醒过来的蔡磊,此时内心却有一颗种子在发芽。

那天办理入院手续时,排在蔡磊前面的老人从包里翻出了3张银行卡,可连续递了2张卡,都被工作人员告知余额不足。直到他递过去第3张银行卡,才凑齐了5000元住院押金。

作为集团副总裁,蔡磊接触的很多都是身家过亿的商界精英。如果不是这次经历,他很难再回想起“没钱看病”的那份窘迫。

听着老人低声咒骂自己不该生病,蔡磊的心被狠狠戳了一下。

这份恻隐,不仅是因为眼前的情景,更是因着回忆中关于父亲的那一抹疼痛和遗憾。

1997年,蔡磊的父亲肝硬化晚期,几个月后便去世了。

但其实,当时蔡磊父亲的病是可以治好的。

遗憾的是,蔡磊父母亲每个月的工资才200多,一年的收入才几千元。几十万的肝移植费用,无异于天文数字。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放弃手术,看着父亲被疼痛折磨死去。

因为亲尝过凄风冷雨的滋味,所以直面别人的苦难时,蔡磊总会想着为他们撑一把伞。

大学毕业后几年,蔡磊有了2万元存款。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5000元,捐给了一位素未谋面的癌症女孩。

这次住院时,他和同病房的老朱闲聊说起,自己入睡困难,但一旦睡着,打雷都吵不醒。

一句无心之说,没想到却被老朱记在了心上。那天过后,不管蔡磊忙到多晚,老朱都一定等到蔡磊睡着后才休息。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先睡着,他的鼾声会影响蔡磊入睡。

这些质朴又善良的人,让蔡磊心生感慨:上天为什么不能好好善待他们呢?

出院那天,病友们前来恭喜蔡磊。蔡磊说了一句:

“就算我解脱了,我也要跟你们在一起。”

当时,没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后来蔡磊用切实的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注解。

渐冻症虽然是罕见病,但中国也有近10万“渐冻人”,每天有60人因为此病去世。

或许,在“14亿”的庞大数字面前,这些数字显得轻如尘埃,但落到每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出院后,蔡磊立即找到樊东升教授,咨询渐冻症200年来治愈率为零的原因。

樊东升教授表示,除了病因不明外,医疗数据不能打通,信息不能共享,也是一大因素。

互联网出身的蔡磊当即表示,他负责线上搭建平台和发动数据收集,樊教授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同搭建国内首个渐冻症大数据科研平台。

搭建大数据平台,技术上的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难的是,需要触达更多患者,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愿意分享个人数据。

为此,蔡磊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从北医三院的病友群开始宣传,病友又推荐其他患者给蔡磊。

就这样,蔡磊的微信通讯录里,每天都有几十个“新的朋友”申请通过。

每一次和新加的病友聊完后,蔡磊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无助和痛苦。面对这种情况,蔡磊都会发送微信表情中,那个张开手臂“抱抱”的绿色小人给对方,然后内心更加确定自己努力的意义。

聚沙成塔,经过3年多的努力,蔡磊一手推动的“渐愈互助之家”成了全球最大的民间渐冻症科研数据平台。

为病友提供可靠科研数据的同时,蔡磊也会和病友分享自己“抗冻”的踩坑经验。

面对死亡威胁时,求生本能往往会让人失去基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蔡磊发病后的一年中,也误信过各种民间偏方、江湖大师,被陆续骗了近千万过后,不但病情毫无起色,还因为奔波劳累、延误医治加重了病情。

更可悲的是,这样的骗术,不仅仅发生在蔡磊身上,而是会重复发生在渐冻症患者中。

于是,蔡磊把自己亲历过的治疗方式,分享到数据平台,提醒病友们不要上当受骗,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治疗。

事实上,搭建渐冻症数据科研平台,仅仅是蔡磊全盘计划的第一步。

他有更大的野心,想要去实现。

他希望在完善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推动整个渐冻症治疗体系的进步:包括社会各界的关注、生物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招募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有了缜密的推进逻辑后,蔡磊决定开展他的“最后一场创业”。

可在职场得心应手惯了的他,终究还是遇见了“罕见”的阻力。

在蔡磊的推动下,京东健康推出了“罕见病关爱计划。”

2021年2月28日,是计划正式上线的日子。

当天的上线活动,辉瑞、赛诺菲等十几家实力雄厚的药企到场。

也是在那一天,蔡磊上台公开发表演讲,大家才知道,眼前这个和平常人无异的副总裁,竟然是一名“渐冻人”。

下台后,蔡磊挨个与药企代表交流。药企代表们却无一例外表示:没有兴趣参与渐冻症药物研发。

一方面,药物研发的风险非常高,药企更偏向于引进国外药物。另一方面,罕见病的药物研发周期长、资金量大、成功率低,让药企望而却步。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开拓者,但总有人是开拓者。

药企不研发,就自己研发!

蔡磊卸下了京东的部分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一两点才睡觉。他每天要开十几个会,约见四五拨人,有投资人、科学家、高校科研人员、公益组织负责人。

他拜访了很多科学家,但大部分都碍于渐冻症的科研难度,拒绝加入他的团队。

有一次,蔡磊联系到暨南大学的陈功教授,后者开创了“神经再生型基因疗法”。

蔡磊认为,渐冻症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果用神经再生技术治疗,是否能带来治愈的希望呢?

面对蔡磊的邀请,陈功教授一开始也是拒绝的,因为他的科研主攻方向,是阿尔兹海默症。

最终让陈功教授改变初衷的,是蔡磊那句:“我肯定等不到药了,但我想改变渐冻症的现状,给以后患病的人带去活的希望。”

如果说,联合科学家进行药物研发需要经历一波三折。那么,拉融资持续为科研项目“输血”,则必须历尽九九八十一难。

一次,媒体跟拍蔡磊的行程,发现他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10个小时里嘴几乎没停过。

这样的路演,蔡磊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100多场,可最终依旧没人愿意投资。

融资困难,蔡磊开始考虑慈善筹款。

2014年7月,由美国两名渐冻症患者发起的“冰桶挑战”,获得了美国众多商界大佬及民众的支持,短短一个多月,就筹得善款1.15亿美元。

蔡磊决定发起第二次“冰桶挑战”。

2021年7月30日,蔡磊不顾身体虚弱,第一个下场参加挑战。

他站在场地中央的气垫泳池中,摘掉眼镜,深呼吸了一口。接着,两名工作人员抬起一桶装有冰块的冷水,从蔡磊头顶浇下。

冰水接触到头皮的一刹那,蔡磊感觉全身毛孔紧急收缩,一口气憋在胸腔两三秒钟,然后一个激灵跳了起来。

事后被问及感受,他说那是一种冷彻心扉的战栗感。

可真正让他感到彻骨之寒的,是活动筹得的善款,连200万元都不到,其中190万元,还是蔡磊的朋友们捐助的。

弱者自弃,强者自渡。

不认命的蔡磊通过卖股票、卖房子等方式进行科研补贴,个人捐赠金额就超过千万元。

幸运的是,他的坚持,吸引了越来越多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越来越多科研团队申请加入渐冻症的药物研发行列。

2022年下半年,蔡磊与“纳米巨人”卢云峰教授的项目进入临床前试验。几个月后,项目开始获得投资,并不断加速转化。

同年9月21日,蔡磊与妻子段睿在“破冰驿站”直播间正式直播带货,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渐冻症科研项目。

此外,蔡磊还发起了“中国渐冻人脑组织库计划”,呼吁渐冻症患者逝后捐献脑脊髓器官组织。5个月时间,就已经有1000多名渐冻症患者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打破了中国渐冻症病理样本为0的局面。

蔡磊的最后一场创业,始于一个人。但终于,不止一个人。

那些柳暗花明的感动,就像爬山虎的藤,一条条在蔡磊身上蔓延。

今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为蔡磊穿戴上了新研发的人工喉,称其可以还原发音困难者及失声人士的声音。

蔡磊借此说出了内心最真切的声音:

科技改变生活,人类一定可以战胜渐冻症。

是的,一定可以。

不久前,蔡磊就在采访中表示,他第一次感受到新研发的渐冻症药物在他身上起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原本走路乏力的双腿,现在居然能抬起来了。

不仅如此,与人交流时,他的发音也更加清晰、有力了。

100多年前,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写了一首诗歌,激励被病痛折磨的父亲: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安息的长夜,

老人在日暮时也需发光发热,

怒吼,怒吼,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细细想来,这几句激昂的诗歌,何尝不是蔡磊的注脚?

命运把他扔进了荒漠中,静待他悄悄死去。可他硬是以“不认命”的姿态振臂怒吼,为自己,为全球50万渐冻症患者,也为往后的千千万万人,呐喊出了与命运对抗的最强音。

祝福蔡磊,愿他历经种种苦难过后,终能奏响凯旋之乐,唱响悠扬的生命旋律。

作者:令婉司马

编辑:桢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188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