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第三届智能交通上海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一码通行”合作备忘录,标志着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正式启动。
根据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工作安排,2023年先行启动上海与苏州、嘉兴等部分城市的互联互通试点工作。2024年将启动沪苏浙皖11个城市互联互通,其中,浙江4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台州、绍兴、宁波,江苏6个城市,分别为南京、无锡、徐州、南通、淮安、连云港,以及安徽的合肥。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城市范围。
特定时段、路段试点运营
其实,早在2021年8月17日,上海首条自动驾驶公交临港环湖一路就已启动载人示范运营了,成为华东地区首条智能公交示范应用线。自动驾驶公交载人示范应用线路全长8.5公里,共设置8个公交站台。自滴水湖一号码头沿顺时针方向运行,单班次运营时长约30分钟。
据相关人士介绍,车辆采用基于第三代自动驾驶平台打造的智能网联公交,具备红绿灯信息交互和响应,语音提示自动驾驶动作和状态、自动靠边停站和自动开关门等功能 ,可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运营。
一开始,车上还有安全测试员,可以随时处置突发事件。在一般的路况下,车辆自动开行得比较平稳。但因为没有公交专用车道,如遇到旁边有社会车辆经过,距离智能网联公交车较近或者突然闯入同一车道,车辆的自动刹车力道“比较猛”,显然没人工驾驶平稳(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无人驾驶已经在一些城市进行了商业化试运营,例如在景区、工业园区、机场等场所进行接驳、物流等应用。不过,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所述,需要进一步解决技术、法规、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乘车体验
乘坐公交车早就不用售票员购票。自动驾驶公交车的使用方式和普通公交车不会有区别,无非还是通过常规方式来乘坐:公交卡(电子卡),NFC设备或者手机。
至于流程当然还是要在站台等待,自动驾驶公交车依然会按照站点停靠。早晚高峰期公交车总是很挤,进出车辆都是人挨人。BAT站台是有效、貌似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采用封闭式公交车站台,留好进出通道,进站只有一个通道。想要离开站台进入车辆必须经过闸机,就是那种刷卡或扫码之后会自动抬杆的机器。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道路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程度,无人驾驶技术就水到渠成了。
公交先行“试点”
各地公交公司基本没有一个不亏本的。两块钱坐一大圈,高峰期勉强能盈利,低谷期车上没几个人也要正常去跑,天热了天冷了还要开空调;所以公交公司需要政府补贴,才能勉强支撑正常运营。公交车司机是交五险一金的,人员开支巨大,只要在技术上能做到人工驾驶,公交司机这个职业是必然被取代的。
相同的变化还会发生在出租车、网约车和物流运输领域。仅公交车司机就有上百万人,出租车司机约280万人,卡车司机减少约三分之一也要有约1728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该如何解决? 这些司机年龄大多都在30至60之间,面对中年危机和科技进步伴随而来的失业潮,这背后两三千万个家庭又该何去何从?
几家欢喜几家愁,部分司机肯定会因此而失业,但无人驾驶仍然需要通过人类驾驶员将设备开到高速公路,此外还需要有人进行维修、监控、测量等,这样新的岗位就产生了。我们无法阻挡社会进步,只希望在科技的变革中留下一丝温情,多一份社会保障,不要让“羊吃人”的悲剧重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1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