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山东的响马,河南的贼”,真地域恶习?河省哄抢事件背后的真相

10月31日,河南周口白术种植田被哄抢,种植户损失20多万,坐地大哭,把河南哄抢事件推上了风头浪尖。

从10月3日南阳音乐节开始,周口的玉米,信阳的高粱,驻马店的花生……到周口的药材,许昌的红薯……

高达十几起哄抢事件,且件件事后无结果,情况通报里“捡拾”一词,也引起了众议。

央广网也下场点评,指出要“违法必究”、“追责到位”、针对沉疴要下猛药!

可是,多年的捡拾习惯为何今年一鸣惊人?这背后的“病灶”到底是什么?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几起“捡拾”事件中,出了人命,被捡拾的种植户,还要面临赔偿。

正如央广网所说,别让本该灿烂的丰收景象,被哄抢事件暗淡了美好。

俺以为你们不要了

河南周口,一大妈家里承包了一块土地种药材白术。

前几年因为受灾的原因,连年亏损,好不容易今年风调雨顺,眼看要丰收了。

加上药材市场行情见涨,大妈一家人满心满眼地想着,收割了能把这几年的亏空给补上。

可是就在药材快成熟后,他们就没安生过,总有人偷偷到药田里挖药材,尤其是晚上,最可怕的,还是成群结伙地来。

他们报过警,可是没用,警察来,人就散了;警察走了,人就又来了。

没办法,为了保护收成,他们只能花钱雇佣了20多个人,在药田日夜巡守,这才减少了损失。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收割当天,附近的村民比他们还积极,小锄头、篮筐……工具齐全的在田边等着。

虽然,他们看着心慌,但是,好歹人家没有进田地,农村也有这习惯,主家先收,收完不要的,村民再来捡一波,不浪费嘛。

种植户采用的是机器收割,收割两遍,基本就差不多收完了,地里剩下的也不多了,考虑到继续收,花费的时间和人工,性价比并不高,一般也就不要了。

与其让农作物烂在地里,不如让穷一点,不怕费工夫的村民们捡一遍。

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第二次收割刚刚进行到40%的时候,机器坏了。

更要命的是,早就在田边等得不耐烦的村民们,以为收割结束了,就冲了进来。

这就像是赛跑一样,有一个抢跑的,很容易全部都跑了起来。

这可是四五百人,跑在前面的能多拾一点,跑在后面的可能就拾不到,在这样的心理下,只要有人冲,那必定是一窝蜂一样的冲进去,如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拿命在“捡拾”

被抢了白术的种植户试图带着雇佣的工人去拦着,可是20多个人拦四五百人,这怎么能拦得住,又不是以一抵百的将军。

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报警了,而报警的还不是他们这一方的,而是来“捡拾”的人。

来“捡拾”的人,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种植户带人上前拦截,他们报警说打伤了他们,这也让种植户是哭笑不得。

其实,他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捡拾”者并未有人受伤。

10月23日,同样在河南周口,一块花生田里。

因为种植户是机器收割,基本也是收割完,漏下的就不要的。

然而,有些老人为了赶在别人前边“捡拾”能多捡到一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跟着收割机去捡。

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和老伴一起在捡拾着掉落的花生。

可能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反应也慢,收割机从后面开过来,她没有躲开。

她又是蹲在田地里,正好处于司机的视觉盲点,不幸就这样发生了。

她被收割机卷了进去,在旋转的刀片下,变得血肉模糊。她的老伴吓呆在当场,却又无力拯救,只能无助的哭泣。

据知情者反应,他们的儿子今年才刚因意外事故而去世,如今老伴又惨死,真不知道,这个老人要怎么活。

而收割机的驾驶员也是吓了一身的冷汗。

他正在收割时,就听到一声惨叫,急忙停下来,等他看到发生了什么时,浑身都在发抖。

03、“捡拾”的背后

央广网说的没错,一些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差,不该把“哄抢”行为描述成“捡拾”,应该违法必究,必须要追责到底。

可是,在基层的工作者耳中,这又何尝不是如同“何不食肉糜”一样的刺耳呢?

要偷要抢,搞点值钱的好不好?是,白术药田损失了20多万,可是,花生、豆子、玉米……这些能值多少钱呢?

有人形容:开着三蹦子,一车一车往家里拉。咱就说他能拉上几车子玉米棒子,又能有几个钱?

更何况,这几百人里,更多的是拿着筐去捡拾的老人,他们能捡多少钱?

回过头再说说这“捡拾”和“哄抢”,很多人都在说:这能一样吗?这能误会吗?

有什么不能误会的,他们是一开始就去抢了吗?

他们去的比种植户还早,在田边等,种植户也说了,他们在田边都等了一天了,说明他们的本意是等种植户收割完。

但是,人数众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那就是不受控制的争先恐后,甚至发生踩踏事件,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更何况还出现了人命,这是简单的恶习和哄抢的问题吗?

为什么是今年?为什么河南省频发?这背后没有原由吗?

就如前面所说的那个老婆婆,儿子意外死亡,只剩下老两口,生活无靠,捡拾一些花生可能就是两个人活下去的希望。

当然,穷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但是,穷人很多,绝对是当地政府的失职。

当一个地方的人,出现人群要花心思和时间,去占有一些价值并不大的便宜时,当地的管理者就到了要反思的时候了。

这件事,并非是一句:要打破“法不责众”,要依违处罚、移风易俗,就能解决的事。

应该看到这背后的声音:老百姓吃不起饭了!

为什么是今年

2021年,河南省大面积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很多人还对那场大洪水记忆犹新,这也是种植户口中提到的,前几年没有收成的原因之一(除了涝,还曾旱过)。

然而,今年8月,国家审计时发现,河南省近百亿的灾后重建资金被拆分、侵吞,也就是说,没被用到老百姓身上。

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代赈灾款被层层截留,受灾的百姓要粮吃,还要被说是“刁民不懂感恩,还要造反”。

而天灾还只是一个原因,几年的疫情,让农村收入锐减,外出打工也是障碍重重。

今年经济下行,更是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而土地也已经流转出去,无地可种,甚至有人连土地流转的资金都不能全额拿到。

有很多人用“春天家中躺,秋收万颗子”,来讽刺村民不劳而获,其实,他们早已无地可种了。

这种情况下,往年只有家里十分贫困的人才会去“捡拾”的习俗,今年成了动则五六百人一起去“捡拾”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是今年!

央广网说得对,一定要找准“病灶”,下猛药,而当前河南频繁出现哄抢事件的“病灶”,就是民生问题。

希望人们不只是看到哄抢,看到村干部、警察“不作为”,更能够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的“民生多艰”,更能够看到被侵吞的救灾款,和被层层压榨的“流转补偿金”。

作者:孙妮儿

编辑:桢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102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