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民工讨薪1560元未果,怒将老板全家灭门:钱果真是万恶之源?

在这则新闻下方,网友们众说纷纭:

清一色谴责资本家丑恶嘴脸,欠薪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更有甚者说,换成我,在第十次的时候早就动手了。

也有网友难以置信,怎么可能啊?就为了这一千多块灭了人一家三口?

一千多可能是资本家一顿饭的钱,却是底层人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那也不能随便就杀了人家啊,不然法律不就是摆设了吗?

人家都活不下去了,哪里还管得了法律?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民工王运才一步一步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

贫穷真的是万恶之源吗?

印度国父甘地说过这么一句话,贫穷是最糟糕的暴力。

这句话里,有点中国俗话说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意味。

讨薪民工们的贫穷困境,的确让人同情。但他们向欠薪的资本家诉诸暴力时,真的仅仅是因为贫穷吗?

时间回到1970年,王运才出生了,在湖南永州的一个小村子里。

尽管家中以务农为生,并不富裕,父母还是省吃俭用,想供他多点读书。

图片来源《小混混们的战争》

奈何王运才不争气,成绩不佳,也无心向学,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

辍学以后,他整日游手好闲,甚至开始做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村民们常追到家中投诉,他父母只能赔礼道歉。

为了让王运才改邪归正、好好做人,他父母决定给他找个媳妇儿,让他早日成家,把心思放到家庭上面,希望他不再作恶。

然而,王运才恶名远昭,十里八乡根本没人愿意给他说媒。

哪怕后来娶了个外地媳妇,孩子呱呱坠地,他也并没有如父母所愿的那样变好,甚至还变本加厉。不仅干着偷抢的行当,还开始了赌钱,越赌越大,越输越多。

妻子失望透顶,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王运才更是无法无天,加入了黑社会团伙,入室盗窃、拦路抢劫、无恶不作。

1998年,他因持刀伤人,被判12年有期徒刑,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

从王运才整个童年到青年时期来看,除了贫穷以外,并没有任何让人值得同情他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恶棍应有的结果。

然而,同样是贫穷的童年生活,有的人却因为选择好好读书、努力生存而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前两年,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中科院博士生在朋友圈刷屏了。

在他的致谢信中提到,他出生在一个四川的小山坳里,十二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他与父亲自此聚少离多。

十七岁时,父亲因为车祸离开了。那年,照顾了他十七年的婆婆也去世了。

高中以前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猪和出租水牛所得。

得来不易的学费,还被父亲拿去买肉喝酒了。经常因为拖欠学费而被老师约谈,尊严扫地。

不管命运给他怎样的重击,只有一个信念支持着他:把书念下去,走出来,不枉此生。

他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一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光看文字,便能让人热泪盈眶。然而我们要赞扬的并非他所经历的苦难。而是不管经历了多少贫穷与苦难,他终究保持着一颗良善的赤子之心。

也许有人认为王运才和中科院博士的差距在于学历或认知的高低。

但认知并不是说文化水平高低的问题。认知最根本的点是,有良知。

唯有良知,能让我们选择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有钱是万恶之源吗?

时间来到2009年7月,王远才刑满释放。

当知道妻子并未改嫁,孩子也已长大,他倍感欣慰,便寻上门,一家团聚。

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妻儿的亏欠,他在煤矿区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所有的钱都给到了家里。

整整三年,他任劳任怨,没有抱怨过一句。

故事到这里,应了那句俗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仿佛只要重新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就能开启幸福的后半生。

有人说,如果王运才没有遇到像资先明那样无良无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说不定就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了。

资先明,是做防水工程的老板,名副其实压榨死人不偿命的资本家。瞧不起民工,还天天让工人加班干。这样,早一天完工就能少给一天的工钱。

不仅如此,他还以各种理由减少、克扣、拖欠工人的工钱。

本来说好200元一天,最后变成了100,王运才死磨硬泡他才说给120。

工程结束后,王运才去要工钱,120元,13天,也就1560元。

资先明故技重施,主打一个拖,就是不给。还费尽心思去占工人的便宜,想要从工人身上压榨出更多的血汗钱。

不管王运才如何软硬兼施,资先明说不给就是不给,还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但他怎能料到,自己竟能一语成谶。

只不过,不是一条命,而是一个家。1560元,三条命!

假如时间能倒退,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经常听到那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

金钱本无好坏,却被世人说成了驱使引诱人做坏事的恶魔。

那么,人心变坏,真的是因为有钱的问题吗?

同样是有钱人,那些比资先明不知富有多少倍的企业家,却怀着一颗悲悯天下的利他之心。

比如奇迹般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圣”。在他的生命中,只做一件事,就是——利他之事。

他在27岁创办的京瓷会社,其中有一条规定: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裁员。他和员工同吃同眠同作,事必躬亲。真正把员工当成了伙伴。

在78岁时,稻盛和夫临危受命,重振日航。他虽不曾涉及经营过航空行业,但他给所有员工们只有一条建议,那就是:

不以利益得失为基准,而以“作为人的正确与否”来作为判断标准。

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着这一准则。

他说,利他之心,可以缩短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距离。

但凡资先明有那么一点点的利他之心、怜悯之心、作为人该有的良心。他的下场,也不至于此。

这也给企业家、资本家们敲响了警钟:唯有利他之心,方能善始善终。

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假如没有遇到资先明,王远才是否就能过上幸福的后半生了呢?

这个世界上,有着无数的资先明存在。王远才不在这里遇到资先明,就会在那里遇到,不在当时遇到资先明,就有可能在将来某一个时间里遇到。

只要王远才还是王远才,他不在那一刻杀红了眼,就会在下一刻杀红眼。

只要王远才的内核没有改变,幸福对他而言,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悲观来说,王远才的悲剧是避无可避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认知、选择、罪行负责买单。

但乐观来说,以王远才的教训为鉴,我们知道该如何从头开始,掐断恶之源头,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童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童年的经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为善而不知,作恶亦不明。

这时,便需要父母、老师或身边的亲人明确地告诉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以做,而什么绝对不能做。

孩子善恶观念的形成,是基于父母师长的正确有效引导的。

而恰好,王运才的父母,忙于农事,无暇管教孩子,导致王运才从童年开始,便丧失了辨别善恶的能力。

等到他能辨别时,他已经是一个身在雾中的存在了。

正所谓:再穷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再忙也不能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就像我们这些年常听到的那句话:父母的认知,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未必要给他多少钱,最重要的还是回到父母自身之上。

当然,也有那种虽无父母教,虽受尽千辛万苦,依旧能保持着一颗美好正直善良的心。正如那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中科院博士生黄国平。

他们都是淋过雨的孩子,却依旧愿意为他人撑伞。

虽不曾被世界温柔以待,却想给世界更多的温柔。

再则就是,保持孩子世界的干净美好。

在《教育的迷思》这本书中,作者朱迪思提出一个观点:

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侪,抑或说,是他们共同生活的环境。

她说,孩子的愿望并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至于他们能够成为怎样的孩子,取决于这个孩子的团体环境如何。

所以,孩子在怎样的公共环境中成长,起着更大影响作用。

即我们中国古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也是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守护好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怎么守护呢?只要做到两点:做好自己、学会爱人。

正如那句在人间荡漾了几十年的歌词所唱得那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者:Kimi

编辑:毛毛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3654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