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在世界上排列第一,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我国领土面积广大,国内更是存在不少旱旱区,因此农作物生长的空间受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地膜产品,首先展开了为期5年的试验,看是否适用于中国土壤;此后几年内主要是技术完善阶段。
在地膜得到成功试验后,从1993年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据数据显示,我国使用地膜的数量达到了75%。
地膜的运用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造成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率,进一步促进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保证了我国农作物的及时供给。
此外,地膜覆盖还使得我国旱区和寒区可种植作物的种类丰富了起来,比如不耐旱寒的玉米,地膜的覆盖也使得玉米可以正常的播种生长和收成。
地膜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地膜全然无害,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变农作物区划分布、保证农作物供给的同时,地膜也导致了一定的土壤污染。
地膜覆盖技术使用得越久,土壤污染的程度更加明显。近年来,地膜污染问题也逐渐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地膜技术也开启了升级阶段。
地膜会造成哪方面的污染呢?相关专家介绍到,由于地膜的主要成分聚乙烯无法快速降解,至少需要上百年。
再加上地膜覆盖率广以及回收较为困难,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回收后的地膜处理方式单一,要么烧要么埋,但都是污染环境的行为;其次,地膜的厚度过薄,在5微米到10微米之间,回收十分麻烦。
最后,回收的地膜没有经济价值,许多农民并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做这种事情;地膜使用量大回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甚至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未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不达标的地膜,这种地膜比普通的地膜对土壤的危害更大。
据了解,全世界只有我国存在地膜污染,特别是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更加重视地膜污染问题,寻找适当的解决措施。
“农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地膜的监管问题,为了打击某些不良商家近日也采取了进村查地膜的行动。据悉,如果检测到不合格的地膜要直接罚款10万元。
近年来滥用地膜、使用劣质地膜的事件层出不穷,为了控制局面,农业管理部门软硬兼施,一边对非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边向农民推广可降解的地膜。
至于是否真的给不合格的地膜采取10万元罚款的措施尚不得知。可以确定的是,农业管理部门对于打击使用劣质地膜的行为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手段。
10万罚款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处罚起来也不切实际;因此关于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考量,要以官方发布的消息为准。
农业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打击非标准地膜的使用,非标准地膜比普通地膜危害更加严重,由于用劣质的原料替代,会对农作物以及土壤放射有害物质。
同时,非标准地膜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短时间内就报废需要重换,相比较普通地膜的耐用性来说,更加提高了成本。
非标准地膜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成本。许多农民却懵懂不知,因此在打击使用非标准地膜行为的同时,适当的知识科普也应传授给广大种植者。
针对缓解地膜污染这一问题,一专家建议道:地膜要少用,新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已经成为地膜污染的重灾区。
但通过专家以及研究团长达七年的试验,在新疆范围内棉花可以不依靠地膜就能种植。这说明地膜可用可不用,关键在于研发代替地膜的新技术。
此外,回收地膜的工作也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非标准地膜的生产和使用;另一方面也要突破回收地膜的技术难关。
结语:地膜的使用无疑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对我国农产作物的供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放任地膜污染,那么将会面对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
因此,社会各界人员都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严厉打击非地膜使用;农民了解非标准地膜的危害,少用或不用;科研人士积极研发可以代替地膜的高新技术。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地膜污染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土壤和环境得以改善,我们可以携手创造更加美丽、绿色的和谐家园。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36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