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大队大队长是谁(上海公安禁毒大片)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三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上一期介绍了刑侦剧《刑警队长》,这一期我们介绍缉毒剧《破冰行动》。
公安剧根据不同警种分出了子类型,刑警当主角是刑侦剧,禁毒为主线是缉毒剧,经侦案件为主叫经侦剧,这三类剧目组成了公安剧的主力阵容。
《破冰行动》是爱奇艺定制剧,在爱奇艺独播,会员播出进度快于电视台,从投资出品背景来说是网络剧。但它又是按电视剧完成的报批和审查,也在总台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台播版本与网播版本略有差异,又是电视剧。
这部剧于2019年5月开播,第二年就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上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和最佳原创编剧两项大奖。这一年,白玉兰奖首次向网络剧敞开了参评的大门,《破冰行动》就蟾宫折桂,可谓生逢其时。
《破冰行动》以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讲述了“第一制毒村”塔寨一夜覆灭的故事,同时还原了这起特大制贩毒案件的始末。它在爱奇艺的热度指数突破了9000点,在启用这项统计体系以来的剧目中名列前三。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也很高,突破了缉毒剧常规受众的圈层。
这部剧之所以广受欢迎,首先是缉毒和破网的故事智商在线,引人入胜。除了最后三集略显松垮之外,几乎全程紧张激烈。其次是营造了逼真的制贩毒关系网,巨额利益为诱惑,宗族文化为纽带,暴力血腥铲除异己,腐蚀警察作为内线,这样的基层生态让人不寒而栗。
一正一反两个警察让人印象深刻。从粘稠的蛛网中挣脱出来的禁毒大队长蔡永强,有着清白的操守和复杂的心思,他一度貌似反面人物,但本质上是忠诚卫士。他的处境让人同情,他的缜密让人敬佩。
而看似一身正气的公安剧副局长马云波,却是隐藏最深的保护伞。他也曾出生入死匡扶正义,但一旦被人抓住软肋,就身不由己地走向了堕落。他的处境让人痛心,他的结局让人唏嘘。
还有就是大毒枭林耀东了,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又是知冷知热的好父亲。他把宗族文化变成歪理邪说,让塔寨村铁板一块,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个能进入国剧经典人物画廊的角色。
这部剧以小生演员黄景瑜吸引了年轻女性为主的网络受众,又以王劲松、吴刚、唐旭、张晞临、任达华、公磊、钱波等人组成戏骨天团,满足了传统电视剧观众。可以说,这是一个台网共振、双线飘红的经典案例。
《破冰行动》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完成了《湄公河大案》的编剧陈育新,接到了公安部布置的新任务,围绕雷霆扫毒行动写一部剧。他四下广东深入采访,与100多名一线警员面对面交流,收集素材。
之后几年,陈育新一直在创作和打磨剧本。剧本在多家卫视之间辗转,迟迟不能筹备拍摄。后来,剧本进入爱奇艺的视野后,项目开始提速。他们又对剧本进行了调整,于2018年开机拍摄。
《破冰行动》探讨了两大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信仰的坚守与迷失。从中不难看出禁毒形势的严峻性,除恶务尽的必要性。剧中写了缉毒英雄对于信仰的坚守,也写了失去敬畏的公安人员走向毁灭性的悲剧。
失去信仰后,人物无论是疯狂还是迷失,都具有悲剧色彩。而有信仰的缉毒警也许会有委屈、痛苦甚至牺牲,但是他们所守护下来的东西,最为动人。
第二个主题则是关于牺牲和情感。自我牺牲的背后是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但故事中不仅限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还包括缉毒警们明知道会牺牲,仍不得不将自己的战友、亲人当作诱饵送入险境。一旦亲人或战友牺牲,他们将背负一辈子的愧疚和痛苦。这样的牺牲与奉献是让人动容的。
在开拍前,主创大量阅读资料,参考同类题材标杆性作品。导演傅东育在剧作结构、剪辑节奏、音乐风格、摄影基调上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剧作规避了胡编乱造、脑洞大开、自以为是的叙事,符合了真实大案改编的逻辑。如果过分追求戏剧张力,就可能失去原有案件的真实感。如果仅仅还原案件本身,那么作品的戏剧张力远远不够。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去深挖每个人物,使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贴合于现实世界。
对于每一位演员,导演要求摒弃夸张的表演,杜绝脸谱化的表演,拒绝“经验”式、“结果”式的表演。通过表演,要求演员进入人物的内心,找到潜台词,准确表达。
表演上要相互对抗,走位、对词、谈戏……这些程序绝不能省略,这是建立演员和演员之间信任,也是导演把握主题必需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演员触碰角色的灵魂,放心交出他们的情感。
摄影上,所有镜头的运动都是有意义或者是情绪的。“为了运动而运动”是错误的。不是说运动镜头就好看,有了人物情感的对峙,大景别的固定镜头甚至更有张力。
演员表演时的呼吸感以及细节,都是需要捕捉的重点,这是情感外化的表现。要注意演员在进入状态前后的情绪延宕。切忌太早关机,不要在台词完成之后,或在画面构图不理想之后立刻关机。要相信后期的能力,相信这种信手的拍摄往往蕴含了创造力。
用光上,大多数戏接近自然光,自然光下的明暗对比是最舒服、最真实的。但在个别场景上,例如审讯室、林氏宗祠,使用了戏剧化的用光方法。冷暖光源的对比,以及强光束带来的冲击,看似不和谐,却传导了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在美术上,基于现实主义的选择才会准确。《破冰行动》的场景很多,境内场景有广东、北京,境外场景有香港、澳门、法国、日本。所以,在场景的选择上要有地域特点,找准各地的风情特点。
故事中的东山,突出岭南文化,祠堂的选择尤为重要,塔寨村内部的房屋结构也很重要。北京的长安街、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澳门的赌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东京塔,是地标性的,能让观众一下子有代入感,迅速区分空间。
在剪辑上,要去捕捉现在观众接受的心理节奏,不能平铺直叙。不是说快和跳跃就有现代感,也不是说舒缓工整就陈旧。舒缓工整是基础,在细节上要剪出节奏的变化。
《破冰行动》中有大量的闪回,闪回串联了整个故事。剪辑上打破了常规的叙事结构,时而交错,时而平行。这就要求剪辑师对剧本的阅读不是浏览,而是要在看到样片之前细读剧本,寻找出事件与事件间、段落与段落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呼吸”,才能将故事串接好。
音乐是对情感、情绪的升华,配乐师要深入了解故事,分析内在情感。同时,要严谨、对位地寻找音乐铺排的位置,实现声画对位。
影调上,强调冷暖对比。例如,制贩毒品的塔寨,就是冷色调,公安局里的戏则多用暖色调,在视觉上产生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效果。
《破冰行动》港澳演员表演的部分,先在北京配了一版国语,但是傅东育听了之后觉得别扭,在广东又配了一版。效果立刻显现出来,像任达华这样的香港演员虽然也说普通话,但是很有地域特色。
对类型化的追求,首先要满足男性观众的心理需求,维护好核心观众群。但最终的观众性别比例令傅东育始料不及,《破冰行动》男性观众占51%,女性观众占 49%。这说明,这部剧做到了男女皆宜。
《破冰行动》的胜利是传统电视剧的胜利。编剧陈育新和导演傅东育都是多年在业界耕耘的老将,借助流媒体的敏锐嗅觉和大胆尝试而一飞冲天。说起来,以《三叉戟》《破冰行动》为代表的公安剧和以《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为代表的悬疑剧,还是有着从剧作到影像的明显区别,咱们以后慢慢说。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
以上就是爱惜日网»上海公安禁毒大片(禁毒大队大队长是谁)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爱惜日号SEO专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3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