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东西腾空是哪个腾(腾空盘坐)
凳子是一种可以坐的家具,指没有靠背的座位,为脚物家具的一种。板凳的座面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称圆凳,方形称方凳。另外还分有两、三个人可以同时坐的长凳子等。由于凳子的材质通常是由木头做成,所以凳子又可称为板凳。“板凳类”家具包括杌凳、长凳、椅等,它们都是古人重要的坐具,“板凳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了古人坐姿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坐姿以文化的内涵。今天,本文将从古人“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坐姿入手,来谈谈古代“板凳类”家具的发展。
一、坐具的初始形态
古代的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早在原始社会,古人就已经开始在室内打白灰面,并在白灰面上面铺席了,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做法。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距今7000多年前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席子实物。
1、夏商周“席地而坐”
在原始社会,房屋简陋,室内空间狭小,为了防潮取暖,人们便将树皮、树叶、兽皮之类的材料铺在地上,这也就是最古老的坐席。到了后来,随着编织技术的发展与对原料的认识有所增加,席的分类开始逐渐细化。到了西周,礼乐制度逐渐完善,统治者开始依据席的好坏优劣与装饰特点确立起了严格的“五席”制度。在周朝礼制中,设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辨别与陈设。
《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其中,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粗席叫籧篨,是铺在最底下用作衬垫的,其上铺有草席(多由狭且韧的蔺或莞编织而成)。《礼记·礼器》中说:“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
古人室内并不铺满席子,只在坐的地方铺席。《论语·乡党》说:“席不正不坐”,可见当时室内布席的礼仪,即席要端正的铺在应放的位置上。此外,还有像是“君赐食,必正席而尝之。”都显示出了席子在当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表现礼节规制的象征。
古人的坐姿,可分席地与垂足两大时期。垂足,现代统称“跪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坐与跪的姿势是不同的。《礼记·曲礼》中说,客人来时,“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庶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这也就是说,当主客谦让时,主客均为跪姿;谦让完了,才都就坐。在《释名·释姿容》中,有对古时跪坐的解释:“跪,危也。”所以跪也叫“危坐”,即“敛膝降腰”,其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不落在脚踵上。
如果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而臀部落在脚踵上,则为“屈膝降腰”,也就叫坐。至于古代为何会流行在席上如此不舒服的坐姿,大抵上与当时古人的服饰相关,汉代以前下装不完备,当时也不流行穿合裆裤,想必在席上箕踞,两腿左右叉开,定是不甚雅观的,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了。
2、先秦时期凭几的出现
为了使坐的时候能够较为自如,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凭几。凭几多呈弧形,坐时将其置于膝前,膝纳于几下,肘伏于几上。因为在坐时上半身有了依靠,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下半身的压力。在《庄子·徐无鬼》中称这种坐法为“隐几”。到了冬季,人们还会在几面上铺上软垫。《西京杂记》说:“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为橐以凭之。”
与席一样,凭几也是由司几筵来掌管的,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司几筵掌五几……王位设黼依……左右玉几……诸侯祭祀席……右雕几。”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周天子的御座后面设置屏风,御座左、右设置玉几,诸侯及以下人员使用的,是除了玉几以外的其它材质的几子,而且都是或左或右单一使用的。当时的凭几并非任意人家都可以使用,且不同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凭几在材质上也有区别。
二、坐具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有所增加,加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进步,古人坐卧处便开始使用矮床,以缓解下肢所承受的压力。古代的坐具就是从矮床逐渐发展到凳,再由凳衍生到椅这样一步步地定型为今天的形态。
1、秦汉矮床的出现
起初大概是为了防潮,古人在席的基础上使用起了床榻。于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墓地,长2.18、宽1.39米的黑漆床,是考古发掘中所见木床最早的实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黑漆床相当矮,床足仅有17厘米之高,其实,在那样一个席坐尚且流行的朝代,床、桌一类的家具都普遍不高。
那时的床与现代的床的意义不同,并非是专用的寝具,而是一种可供人坐、卧、寝的多功能家具。《说文》中对床的解释是“安身之坐者”,《释名》中认为床是“人所坐、卧曰床。”在汉代,床是被摆放在醒目位置的家具之一,也是只有主人与尊客才能够坐的。
2、魏晋胡床盛行
胡床名床但非床,它指的是古时候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称“交椅”、“绳床”。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迁移到中原地区,这次历史上著名人口大迁移为中原地区带来了像是胡床、高凳、筌蹄等高座家具,丰富了汉族人民的家具种类。
胡床第一次进入中原的时间大概是在东汉后期,据《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灵帝刘宏尤其喜好胡床,“灵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可见此时的胡床仅仅是供贵族使用,还没有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作为一种供人休憩的坐具,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之家,被当时的各个阶级所使用与喜爱,并且成为了当时家庭日常起居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床的坐姿是踞坐,也就是垂足而坐,这与古人之前的跪坐之法截然不同。它是把臀部坐在胡床之上,两腿和双脚垂直放在地面之上。在《梁书·侯景传》中记载,景帝会在“殿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这种将臀部坐在床上的坐法又被“胡坐”。胡床适合于各种场景,在胡床上可以吃饭,可以看书学习,甚至可以会见群臣,《北齐校书图》中还有一副描绘儒生樊逊坐在胡床上校验书籍的场景。
3、隋唐时兴高形坐具
时间到了隋唐,此时席地起居的习惯逐步有所改变,不仅板凳多见,高形桌案也开始出现,可以说这一时期正处于一个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交替时段。隋唐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家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垂足坐滥觞于佛像的倚坐,所以高坐具的代表是椅子,椅子供倚坐之用,故早期称之为“倚子”。《唐语林》中说颜鲁公“立两藤倚子相背”,这是关于椅子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之后在唐代书籍中凡提此物,皆称“倚子”,甚至当其传到日本的时候,起初也叫“倚子”,这种种都说明椅子与倚坐的关系密不可分。
隋唐时期佛教日益盛行,佛教信徒的倍增,随着民俗活动的增多与人们对佛像的崇敬,也就逐渐改变了对垂足坐的观感,扩大了高形靠背椅的使用范围,此时只有少数人垂足而坐了。据《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一书的统计,以268、272、275诸窟之例,其中就有许多垂足倚坐的佛像与垂足交脚坐的菩萨像,在许多洞窟内的主要塑像多为垂足坐的姿势,而这种姿势在汉代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4、古代坐具的辉煌期
明清是我国古代“板凳类”家具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东方家具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椅子不仅制作水平高超,艺术内涵深远,而且功能齐全,种类繁多,可以说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时期的椅凳类型繁多,凳类有长凳、圆凳、交杌、绣墩,椅类有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等等,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宝座,即皇宫中特制的,仅为皇帝与后妃们专用的大椅,更是体现了当时制椅工艺的完善与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三、古代坐具进步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古代“板凳类”家具的发展过程,从夏商周时期的席子到魏晋时期的胡床,再到后来各式各样做工精妙细致的高椅,我国坐具的进步不仅体现精湛的工匠艺术,更是对当时人们的坐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坐具的进步,一步步的将我国古人的坐姿从“席地而坐”发展成了“垂足而坐”这样的演变,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下肢所承受的压力,使得坐这一动作变得更加的轻松自在。到今天,我们的坐具更加完善,坐姿也不再受到像古时候一样严格的拘束,但这都离不开先前坐具一点点的进步与演变。
四、总结
从蒲席到矮床到胡床再到椅子,古代“板凳类”家具的发展趋势大体上沿着自“席地而坐”的矮家具到向“垂足而坐”的高家具的方向演进。了解古代的家具发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我国古代丰富的物质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与古人在对家具方面的智慧进行一场无声地跨越时空的对话。
以上就是爱惜日网»腾空盘坐(把东西腾空是哪个腾)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爱惜日号SEO专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3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