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湖区水面面积十三天缩水超四分之一。
截至7月15日上午9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13.08米,比多年同期偏低5米多。在鄱阳湖余干县康山段,记者通过航拍镜头看到,因水位持续走低,鄱阳湖航道变窄,往日宽阔的湖面露出滩涂和绿草。
记者从江西省水文部门了解到,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上游来水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鄱阳湖水位在今年6月30日涨至15.18米后,每天以10到20厘米的速度,快速回落,湖区水面面积、容积也随之大幅缩减。7月2日8时至15日8时,鄱阳湖湖区水面面积从2590平方公里缩至1850平方公里,容积从75.9亿立方米降至42.3亿立方米。目前,鄱阳湖沿湖地区把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作为重点,积极开展蓄水、保水、节水等工作。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后,鄱阳湖的干旱不是新鲜事,新旱年顶替旧旱年,不断成为媒体报道中“1951年来最干旱的一年”。2022年鄱阳湖也因干旱天气,40天缩水69%,由湖变河,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湖底的明代石桥也因此露出“庐山真面目”。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因其调蓄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的综合机能,被誉为“长江双肾”之一,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江豚、白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31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