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是哪个朝代的艺术品(从西汉启程带来的光明)
长信宫灯:“从西汉启程带来一束遥远的光明”!
“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被它照亮的时代”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
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
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
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为灯而生”
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
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
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久远的温暖”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
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
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器物。
满城汉墓是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刘胜”
刘胜为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为贾夫人,西汉中山靖王。
前元三年,受封中山王,后元三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即位之初,大臣们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对诸侯王进行百般挑剔,动不动就上告诸侯王的过失。
刘胜便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之事,全部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就增加诸侯的礼遇,废止官吏检举诸侯王之事,对诸侯王施行优侍亲属的恩惠。
刘胜为人喜好酒色,有子孙一百二十余人,并认为诸侯王应当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元鼎四年,刘胜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葬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谥号靖,史称中山靖王。
“窦绾墓”
窦绾是刘胜之妻,葬于汉太初元年之前,窦绾墓的规模和开凿水平都超过刘胜墓,平面布局与刘胜墓基本相同, 随葬器皿主要放置在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
墓中出土一枚双面印章,一面刻着“窦绾”,另一面刻着“窦君须”。据此认定,靖王妃姓“窦”名“绾”,字“君须”
墓内有棺无椁,复原后的施漆木棺内壁镶玉片,外壁嵌玉璧,棺内壁由192块玉版镶嵌而成,外壁镶嵌的玉璧有26块,镶玉嵌璧的木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窦绾死后身穿“金缕玉衣”,尸头下枕鎏金铜枕,玉衣内置玉璧15块。,该墓内出土铜器40类188件,兵器较少,生活用具多数为铜器,小巧玲珑的器物是刘胜墓中所未有的。
两墓共出土文物4000余件,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铜壶”等最为珍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27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