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什么意思)
宋徵宗书画造诣极高,作为艺术家,他绝对是大腕,但作为皇帝,实在不成器的让人气愤。金军南下之际,竟临阵溃逃,仓惶让位儿子宋钦宗,最后出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靖康之耻”,两位最高国家领导人全被敌人虏走。
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这就是宋高宗。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全国上下主流民意就是收复河山,誓雪国耻,救回两位国家领导人,不管他们素日有多昏庸。危在旦夕之际,是岳飞率岳家军力挽狂澜,迫使金军退守到长江以北。丢盔卸甲的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公元1140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直追开封旧都,各路宋军也转入反击,黄河沿岸民众纷纷响应,若能一举而攻,极有可能收复中原。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朝廷连发十二道金字诏令,命岳飞班师回朝,致使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什么意思)
《宋史》记载,当金兀术怕被岳家军全歼,欲撤离开封时,有书生劝他,自古不曾有过权臣在内猜忌制肘,大将能在外建功的,岳飞自身不保,谈何建功?果然,秦桧先怂恿赵构调离岳飞盟军,使之形成孤军作战之势,后又明升暗降剥其兵权,次年,以谋反罪赐死岳飞父子。秦桧言,“这是上意。”
岳飞遇害,秦桧背了千古骂名。然而,《岳飞传》结尾处说,“飞与桧势不两立,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飞则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说得很明白,秦桧并非罪魁祸首。不过,秦桧之所以能顺利推行自己主张,还是因为他的主张与赵构阴暗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南归南,北归北”的政治纲领,那是深刻揣测了圣意的,当然也许根本没有揣测,而是“英雄所见略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两个家伙半壁江山的帝相位子稳坐下去。
赵家这帮败家子,对付外敌是狗熊,同室操戈是豪杰。宋徵宗在兵临城下时交出皇权,形势转安便忽然英明起来,自请去洛阳招兵买马。儿子也不是吃素的,怎肯让太上皇独行,万一在洛阳再成立个小朝廷,那还了得?干脆把老爸软禁起来,直到都被虏去,才结束斗智斗勇。亲生父子尚且如此,异母兄弟又该如何?这才是赵构一直盘算权衡的。
赵构是徵宗第九子,闻金军追来,吓得连为人类社会繁衍发展做贡献的能力都丧失了,这般素质,无论立长立贤立幼恐怕都轮不到他,不是“靖康之难”,皇帝哥哥、太上皇爸爸和其他兄弟全都一个不剩的被金人掳去,他趁兵荒马乱侥幸逃回,哪能白捡个皇位?他一直被父亲当作人质养在金国,那么多儿子都不舍得,就舍得他。好容易苦尽甘来,有岳飞保他偏安一隅,当然好,但若“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他这个皇帝还做得成吗?救回父兄,那不过是振奋士气的政治口号,眼见踌踖满志的岳飞就要收复旧都,这怎么行?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再三上书阻止高宗南逃的岳飞考虑的显然不是这,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心全意考虑的都是打击侵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和赵构、秦桧最本质的不同。国难当头,赵构们考虑的都是自身利益个人安危,而非国家民族大义,在这样截然相悖的立场下,岳飞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了。更糟的是,金军视岳飞为眼中钉,赵构欲接回徽宗尸体和被金掳去的生母,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就成了宋高宗献给金国的一份厚礼。
可怜不贪财色、生活俭朴的岳飞把俸禄都打造了军备,最后却成了多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死在自己人刀下。史载,有次岳飞下属请他吃饭,有道叫“酸馅”的食品,岳飞尝了一口,马上吩咐左右将食物收起,说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东西,不要一次吃光,留下顿饭再吃,读来叫人心酸。他“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命,则国家治矣”的名言至今让人闻之凛然,发人深省。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岳飞的《小重山》,他的苦闷惆怅从八百年前的晦暗光阴中清冷地飘散出来,自古英雄多寂寞。不过,始终觉得岳飞是不该寂寞的,他倒下了,身后站着千千万万的民众,不比明末被千刀万剐人啖其肉的袁崇焕,心苦谁人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15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