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厦门海关在一批申报为“废旧金属”的货物中,从锈迹斑斑的金属缝隙里查获了3.5吨稀土钕铁硼废料,据调查,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金属属于战略物资,计划被运往欧洲。无独有偶,一个月后,在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又在标注为“化妆品原料”的箱子里,发现了密度异常的稀土氧化物,足有2.3吨。
这些不是谍战剧里的虚构戏码,而是公开披露的真实现场。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谁在偷卖中国稀土?这些走私中国稀土的臭虫到底何时才能处理完?
走私中国稀土的都是什么人?
在厦门稀土走私案的审讯记录里,走私团伙的运作轨迹清晰可见:上游有人专门收购稀土企业的“边角料”,中游通过化工厂伪造检测报告,下游由货代公司搞定报关手续,最后用“废旧金属”的名义低价申报,一旦成功通关,利润可达成本的5倍以上。
这群走私分子里,既有利欲熏心的个体商贩,也有内外勾结的企业高管,更有被境外势力渗透的技术人员。2023年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典型案件中,境外某资源公司的中方雇员叶某某,以“技术咨询费”名义分12次向国内某稀土企业副总经理成某支付51万美元,轻松获取了7项机密级国家秘密:从我国稀土战略收储的年度品类、储备量,到军工级钕铁硼磁体的低温烧结工艺参数,尽数泄露。
这些人绝非不懂稀土的价值,他们清楚地知道,手中的钕铁硼废料能造出导弹的制导系统,兜里的稀土氧化物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材料,泄露的工艺参数更是我国花了十年才建立的技术壁垒。但在他们眼里,这些关乎国家安危的战略资源,不过是换取美金的筹码、
民族工业的根基,比不上银行账户里跳动的数字。坦言说,这群靠着出卖国家利益牟取暴利的臭虫,这群把祖宗留下的宝贝偷偷送给别人的败类,根本不配做人!
更令人愤慨的是,他们的走私行为早已形成规模化运作,为了躲避监管,他们把稀土藏进废钢堆、化妆品原料甚至建筑材料里,用加密软件联系交易,通过第三国中转货物,把每条监管漏洞都利用到了极致。
全球对中国稀土的需求有多大?
要理解走私分子为何甘愿冒杀头的风险,首先得搞清楚:全球对中国稀土的需求到底有多大?答案或许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不是“需要”,而是“依赖”。
我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38%,算不上绝对垄断,但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国早已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市场的份额达到87%,永磁材料领域更是高达92%。这种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我国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高端制造等环节深耕数十年的结果,仅2024年,中国稀土相关专利申请数就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总和。
数据显示,每辆新能源汽车需要50公斤以上稀土材料,每台风电发电机要用掉近1吨稀土永磁体,就连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摄像头、电池、芯片都离不开稀土元素。在军工领域,稀土更是被誉为“战争金属”。美国F-35隐身战机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航母的电磁弹射器,都依赖高纯度的稀土材料。
为何如此依赖?稀土不是单一元素,而是17种化学性质极为接近的金属元素的统称,分离提纯的难度极大。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往往要处理近2000吨废水和大量固体废渣,还可能涉及放射性污染物处理。中国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不仅掌握了高效分离工艺,更建立了完善的环保处理体系,使得同样的提纯工序,中国的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中国出台稀土管制政策后,对全球的影响如何?
10月9日,商务部集中发布2025年第61号、第62号两项公告,分别针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稀土全链条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这份条例的出台,不仅终结了以往“九龙治水”的监管困境,更给全球稀土市场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对稀土依赖度最高的美国。
美国国防部2025年发布的供应链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稀土管制收紧,F-35战机的生产进度已出现延迟,原定年产150架的目标可能缩减至120架。
可笑的是,美国早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十分无奈,美国政府2022-2025年间累计投入超过40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产业,还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打造“稀土朋友圈”,试图重建独立供应链。
对全球市场而言,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并非“卡脖子”,而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永远为全球的需求“买单”,更不会容忍战略资源被肆意走私。
从厦门港的3.5吨“废铁”,到广州机场的2.3吨“化妆品原料”,那些被抓获的走私分子,或许能得到法律的严惩,但潜藏在暗处的利益链条,仍需我们持续打击,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那些偷卖稀土的“硕鼠”终将被清除,那些依赖中国的国家也终将明白:中国的稀土不是“免费午餐”,更不是可以肆意窃取的资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54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