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机已于8月31日抵达天津,这是普京第20次访问中国了,这次中方更是以高规格迎接。
有细心的人发现了一个特殊之处,就是每次普京来中国,都没有了出访其他国家的拘谨,反而很随意。
在其他国家访问时,普京身边都保镖如云,甚至有时候在会议上酒也不喝,食物也不碰。但是在中国,他不仅亲自开车门,还摊煎饼、包饺子,好像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
【鲜明对比】
对常年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普京而言,出访从来不是轻松的事。各国国情不同,安全环境复杂,他的每一次海外行程,都被层层安保包裹得严严实实。
8月15日的美国阿拉斯加之行,堪称现代国家元首安保的典型案例。数百名安保人员提前72小时进驻安克雷奇,在会晤场地及周边构建起三层防护圈:
内圈由俄罗斯联邦警卫局特工组成,寸步不离普京左右;中圈是美国特勤局的武装人员,负责场地及周边500米范围的警戒;外圈则由当地警方和国民警卫队构成,对道路、空域进行全面管控。
有接近安保团队的消息人士透露,俄方特工随身携带的黑色公文包并非普通文件袋,而是可快速展开的防弹盾牌,能在0.3秒内形成临时防护屏障。他们腰间的9毫米SR-1“Vector”手枪,配备的7N29穿甲弹可击穿30层凯夫拉纤维,火力足以应对近距离突袭。
这样的严密防护并非特例。2023年10月访问伊朗时,普京的车队由12辆防弹车辆组成,前后各4辆护航车呈菱形护卫,事后有俄媒披露,为防食品安全风险,俄方随团携带了包括饮用水、面包在内的全套餐食,连餐具都经过放射性检测。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作为俄罗斯的核心领导人,普京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而复杂的国际局势又让潜在风险无处不在。这种环境下,谨慎成了出访他国时的常态,紧绷的神经几乎刻进每一个动作里。
【访华亮点】
但在中国,普京的状态判若两人。
一年前,也就是2024年5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中方为普京举行欢迎仪式。当专机停稳,舱门打开后,镜头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或许是随行人员稍显滞后,普京侧身伸手,自己拉开了车门,动作自然得像回到自家车库。走下台阶时,他甚至还对旁边的中方接待人员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不加掩饰的松弛。
这样的情况在他的访华记录里比比皆是。有一次普京在青岛出席峰会期间,突然提出想尝尝当地小吃。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走到一家煎饼摊前,拿起竹蜻蜓有模有样地摊起了面糊。当鏊子上的煎饼冒着热气成型时,他甚至用中文说了句“好吃”,引得周围人会心大笑。那一次,他没有戴手套,直接用手接过刚做好的煎饼,咬下第一口时,脸上的表情像个发现新乐趣的孩子。
访问哈尔滨时,他的放松更具生活气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食堂里,普京拿起擀面杖学包饺子,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他却乐在其中,还跟身边的中国学生调侃“看来我更适合当总统,不是厨师”。午餐时,他主动夹起两块北京烤鸭,边吃边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吃过最好的烤鸭,比在莫斯科的中餐馆地道多了”。要知道,在其他国家的公开活动中,他极少在非官方宴会场合进食,更不会主动评价食物。
这次8月31日的天津之行,普京的松弛感从落地就开始显现。下飞机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快步穿过红毯,而是停下脚步,对着欢迎人群挥手致意,甚至还跟前排的几个小朋友招了招手。
在随后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间隙,他看到印度总理莫迪,径直走过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两人站着聊了足足五分钟,周围没有安保人员上前提醒时间,这种随意在国际峰会场合并不常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访华的几个“特殊安排”。四天的停留时长,对习惯了“紧凑外交”的普京来说极为罕见,他此前访问欧洲国家,通常行程不超过48小时。
而随行代表团的规模更显分量: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再加上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航空业龙头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几乎涵盖了俄罗斯经济、科技、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决策者。这种“带半个内阁访华”的阵仗,在他的外交履历中并不多见。
【同样是出国访问,为何普京在中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20次访华,24年往来,数字背后是逐渐升温的信任。从2000年首次访华时的正式会谈,到后来的“不打领带”式小范围交流;从最初的官方宴会,到如今走进校园、体验民俗,普京在中国的活动轨迹越来越“生活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两国关系的诠释。
同样是出国访问,为何普京在中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首先是源于对中国安全环境的绝对信任。中国有着严密的安保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为外国元首来访提供了坚实保障。事实上,不仅是普京,许多国家领导人访华时都曾感慨“在中国最放松”,这种安全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其次是对中俄关系本质的深刻认同。中俄不是军事同盟,却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两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没有意识形态的隔阂,也没有利益冲突的牵绊。这种“背靠背”的战略协作,让双方在交往中少了猜忌,多了坦诚。普京曾在公开场合说“中国是俄罗斯最可靠的伙伴”,这种定位决定了他访华时的心态,无需时刻紧绷神经,可以像走亲访友一样轻松。
更深层的原因,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国与国的关系,终究是人与人的关系。从民间层面看,中俄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度长期处于高位。俄罗斯民众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中国民众则欣赏俄罗斯的艺术和文学,这种民间的亲近感为高层交往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普京多次体验中国民俗,从包饺子到摊煎饼,这些看似随意的举动,既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间情谊的呼应。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感受到东道主发自内心的欢迎,自然会卸下防备,展现最真实的状态。
有分析认为,国家元首的出访状态,往往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普京在华的松弛,不是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中俄关系成熟稳定的外在表现。这种松弛里,有对中国实力的认可,有对两国合作的信心,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普京这份“松弛感”显得尤为珍贵,说的简单点,中国大国风范都是有目共睹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