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银幕上的硬汉英雄,如今却成了全网调侃的靶子。吴京的遭遇,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当爱国成为生意,当英雄被拉下神坛,我们究竟在嘲笑什么?
曾几何时,吴京还是票房的保障,随便一部作品都能大卖。
然而今天,他友情出演的新电影《再见,坏蛋》票房惨不忍睹,上映三天后票房才破20万,最终只能撤档。
这位曾经的两部电影就有100亿票房的男人,如今跌落神坛,摇头晃脑的采访视频被制成表情包火爆全网。 51岁的吴京,正经历着职业生涯中最具讽刺意味的群嘲风暴。
吴京的这部新片《再见,坏蛋》剧组在武汉、杭州等地举行了路演,但反响平平。据业内人士估算,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000万左右,吴京个人就投入了500万左右,影片的宣发费用花了300万。
最终影院总排片量降至0.1%,总收入仅26.7万元的惨淡成绩,让这部作品不得不黯然退场,与吴京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战狼》系列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了当红炸子鸡,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张名片。
就在众人纷纷猜测吴京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时,著名编剧汪海林的一番话,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她们对吴京的不满,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没有阉割。对割了的,可满意了”。
这番话虽然直白,却道出了当下娱乐圈的某种怪异现象。随后汪海林又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更加耐人寻味:"吴京骨折被嘲笑,哥哥手指破皮儿把她们给心疼死了"。
这种对比确实发人深省:一个在拍戏时实打实地拼命,经常骨折受伤的演员反而遭到嘲笑;而某些明星只是手指破了点皮,就能让粉丝心疼得不行。
这种畸形的审美取向,折射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某种错位。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网友评论也呈现两极分化。
有人直言:“这明显就是去雄计划啊!中国可不能没有硬汉概念,某些人就见不得中国有硬汉。”
也有人认为:“真搞不懂为啥有些人对吴京恶意这么大,人家不过就是拍了几部正能量电影,发表了一些能让人骨头变硬、能让人从跪久的状态中站起来的言论,这有啥错?”
这些评论背后,反映的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锋。
吴京这些年在娱乐圈,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为拍《战狼》系列,他亲自去部队体验生活,一待就是好长时间。各种高难度动作都是亲自上阵,跳楼、被坦克压,听起来都让人胆战心惊。
在《流浪地球》国内科幻电影还不怎么成熟时,吴京不仅零片酬出演,还自掏腰包几千万来支持电影拍摄。他就想着,就算拍砸了,也得有人迈出这第一步。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中国电影人所需要的品质。
当然,必须承认当下的“爱国饭”已经变了味,没那么好吃了。
这些年,网上最好做的是“爱国生意”。夸张的标题,醒目的感叹号,极具煽动性的观点——这就是“爱国营销”。
一群披着“爱国”外衣的营销号,利用荒唐、反智的言论,蛊惑粉丝,收割流量,最后赚得盆满钵满。一位爱国大V就曾爆料,自己靠营销“爱国内容”年入高达120万。
这种将爱国主义商业化的行为,实际上是对真正爱国精神的亵渎,也让一部分人对吴京产生了误解。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爱国主义题材的接受度逐渐降低,对吴京所代表的硬汉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大家希望看到更多元化的角色和题材,而不是一味的爱国主义宣传。
观众的变化不是对爱国主义的否定,而是对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吴京的一些言行也被过度解读,容易引发观众的不满。他在采访中提到的“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等言论,乍一听,好像是在炫耀,让人心里不太舒服。
有人觉得吴京在拍了两部电影之后就“飘”了,嘚瑟得要上天。网友辣评:“吴京给人一种他去过大城市,然后回到村里跟人使劲炫耀的那种劲儿”。
吴京的风评为何变差了?
除了所谓的黑历史,还有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观众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因为他的一些言行被过度解读,容易引发观众的不满。
另外一方面就是,他转型当了导演之后,必然要面临商业的竞争。也不排除是有人故意带节奏黑他,对他的一些负面事件进行夸大报道。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可能会导致对艺人的不公正评价。在吴京的负面形象被炒作之后,很多网友对他也粉转黑,出现了极端化的转变。
文章最后,只能说时间终将证明一切,真正的硬汉不需要人设,真诚的爱国不需要表演。当浪潮退去,留下的不是猎奇与迎合的废墟,而是跨越偏见的对话基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www.jinnalai.com/jiaodian/77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