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人数,为什么非典只感染八千人却让人如此害怕
非典人数,为什么非典只感染八千人却让人如此害怕。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不幸被感染的人,平均每10个就有1个死亡;幸存下来的人,日子过得不像“人”样,这两种极端让非典肺炎令人闻风丧胆非典人数。
2002年非典(SARS病毒)在广东爆发,这场突然来袭的肺炎,伴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给神州大地的太平生活一记猛击,直到2003年过半才被逐渐消灭。
截止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加香港和台湾累计确诊人数为7747例,三个地区的累计死亡数为829人,致死率约为11%,对比目前2%左右死亡率的新冠肺炎,远高出5到6倍。
从表面数字上看,2003年的非典在我国感染人数不到8000人,对比累计确诊约8万人的新型冠状病毒只是其10%,那么非典为什么如此让人害怕呢?
01:害怕源于对“新生事物”的未知,知之甚少的SARS病毒,支配着多数人的恐惧之所以人们如此害怕非典,更多是源于对于新生未知事物的恐惧。在此之前,非典并没有在我国爆发过,人们也是初次见识这种病毒,对于它的危害性有多大、传播能力强不强、以及这场爆发的瘟疫会持续多久等问题,在心中都没有一个模糊的答案。
同时也正是因为对SARS病毒知之甚少,所以国内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例如没有能足够迅速地采取阻隔传播措施,同时也没有研制出特效药的反应时间等。
一方面是突然来袭、危害扩大病毒的扩散,导致了一部分人受感染而死亡;另一方面是人们相对来说措手不及,没有足够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所以才让很多人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如果对于这个病毒有充足的了解,也知道如何去预防防御、避免感染,就能提高人们的心中的安全感,就不会那么恐慌。
02:侥幸活着的人,和瘟疫中亡去的人一样痛苦,非典带来的后遗症,更令人惧怕感染非典是一种折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幸。但“大难不亡,必有后福”的说法在非典这件事上并不一定成立,因为侥幸活下来的人,他们后来的生活也很痛苦。
这是因为在面对非典,在与瘟疫和死神的争分夺秒之中,采用了一种叫做“激素治疗”的紧急疗法,这种方法虽然对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让人痛苦不堪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
由于使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竟然落下这个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的后遗症。所以尽管非典被医治好存活了下来,但是这巨大的后遗症同时也能把你的余生给摧毁。
首先是要面临终身的医疗费用,这是一个难以治好的疾病,同时也要承担股骨头坏死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这会一样幸存者里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大多时间消耗在经济花销和疾病折磨中。
除了股骨头坏死之外,使用激素治疗也还会产生其他的后遗症,例如有些案例会出现肺部纤维化、脑梗等症状,呼吸困难和疼痛的来回替换,会让幸存者觉得“活着”更加痛苦。
所以大家谈起非典之所以如此畏惧,除了害怕其致死率之外,也很忌惮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后遗症等,能把正常的生活给摧毁殆尽。
03:非典引发了全球性的疫情,但因为传播能力不够强和天气等因素消失在地球大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非典放过了“人类”,以至于让很多人觉得幸运,逃离了瘟疫之神,如果事情不是这么发展的,那么回想起来也会感到可怕。
非典在我国消失的时间大致是2003年中期,但是那时候世界还处于非典的影响中,世界很多地方都爆发了疫情,一直到2004年才彻底解除。但是那时候并没有研制出什么疫苗或者特效药,而是非典“自然”的褪下了,没有进一步恶化。
有人猜测是因为气温的升高,导致病毒无法存活,也有说法是说非典这个病毒虽然致命,但是繁殖、传播能力本身就没有那么强。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非典“放过”了人类,如果持续肆虐,后果将不堪设想,以至于现在每每有人会想起,都会觉得十分后怕。
总的来说:非典之所以十分让人害怕,是因为它有超高的致死率,同时也因为缺乏副作用小的特效药,导致非典后遗症困扰了很大一部分幸存者的后半生;再加上非典突然的“消失”,不像新冠疫情一样肆虐全球,否则将会带来比现在更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那可能将是全人类要面临的一个巨大灾难。
因而,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类在这种病毒面前的渺小。所以在明确病毒源头之后(如果病毒来源于动物界的话),要如何去避免或给予足够的敬畏,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高现在的医疗科技水平,将是一个很长久的命题。
感谢一直守护人间的一线医护专家和人员,最后也同时祈祷:这种“杀伤力”巨大的全球流行性瘟疫,千万不要再来第二次了。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非典人数,为什么非典只感染八千人却让人如此害怕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3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