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电不仅是一个应对用电高峰的短期措施,社会对此需要有长期共识。新京报资料图
文 | 张瑜暂停单纯展示城市形象的“灯光秀”;制冷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低楼层电梯停开;鼓励开展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优化电梯、自动扶梯运行策略,积极推广使用节能型电器……
据报道,最近,包括重庆、江西、安徽在内,全国多地正倡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们节约用电。
节约用电,无论何时都是应该的。尤其当前炎炎夏日,正是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压力较大,部分地方甚至面临电力紧缺困难,倡议节约用电十分必要。
纵观各地倡议内容,归结起来,方向思路十分明了:一方面是做“减法”,减少非必要、不紧要的耗电用电项目;另一方面,则是做“加法”,鼓励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实现节能改造升级。一减一加,科学合理。
不过,要想把这道“加减题”做深做实,长远来看,恐怕得锚定不同的用电主体,从监管与引导上发力,有针对性地下一番功夫。
上行下效的道理显而易见,推动节约用电,也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需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出表率。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与共识下,节约用电,不乱花财政的一分一厘,也是题中之义。
而且,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在具体操作层面,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除了发文倡导节约用电外,有必要逐步建立完善监管“硬约束”。
比如,对各机关单位的用电量与支出进行历史对比,对节电成效进行定期排名公示,对争先创优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对造成明显浪费的,也需要有处罚办法。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对于机关单位的能耗情况,完全也可以向新技术、新手段借力,形成智能、高效的监管力量,促使其做好节能“加减法”。
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外,也要面向广泛的社会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引导。
应看到,在节电节能工作上,相比做“减法”,更难的往往是如何做“加法”,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节能升级与改造。因为,这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
2023年,为了带动公共建筑节能降耗,北京就曾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上门公益服务,针对30个建筑主体提出绿色化改造可行性建议。
其他地方不妨借鉴效仿,组织专家团队,用好专业力量,分重点、逐批次开展工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企业,提供节能改造方案建议。
至于个人层面,常态化的宣传引导,如养成用电好习惯,避免无端浪费,自然要长期坚持下去。同时,也不妨在当前的“以旧换新”活动中,从电器消费这一关键环节着手,引导公众做好节电“加法”。
当前,部分家庭中的电器,购置时间比较早,能效低而能耗高。但如果换新升级成本过高,不少人就宁愿维持现状,由此导致电力浪费。
这就需要各地在“以旧换新”活动中,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通过优惠、补贴等方式,切实降低家电换新、节能升级的经济成本,推动老旧落后电器逐步“离场”。
说到底,节约用电,不仅是应对用电高峰的短期措施,更是一项关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这道“加减题”,亟待各方认真作答。
撰稿 / 张瑜(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68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