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着超然的水平,不少军迷认为在这方面难有人与他相提并论。
但是,毛主席在历史上曾经两次举荐同一个人接替自己指挥军队。能出现这种情况,至少在主席心里,被推荐的人与自己是所差无几的。
此人是谁呢?答案就是开国元帅刘伯承。
在革命早期,主席的经历非常坎坷,曾几次被排挤出核心圈。这两次举荐,正是发生在这一阶段,第一次是发生在1929年。
这年年初,朱、毛率领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向赣南挺进。路上险象环生,在大柏地战斗中,毛主席甚至拔出枪来准备战斗,可见已危急到了什么程度。
幸好,红4军每次都转危为安,最终在瑞金一带扎下了根。
只是由于全国的局势都不乐观,上海临时中央都产生了迷茫情绪,朱、毛正思索如何扩大影响力时,临时中央一封信就传递了过来,是为“二月来信”。
毛主席本来以为是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结果信中却是要求红4军分散隐匿,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并强调一定要按此命令执行、否则撤销朱毛职务。
这跟先前要求盲目攻打大城市的命令,完全是两个极端,主席看后感到不解,按照眼下的情况,如果真的执行,那就是让革命平白遭受损失。
考虑半晌,主席做好被罢官的准备,然后写了一封很长的回信,先是表明观点——虽然现在情况艰难,但只要全力开展农村工作、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相信胜利最终会是我们的。
随后又指出将为数不多的部队分散,绝非正确的选择,我军初至赣南,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化整为零得不到补充,还不能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那迎来的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
眼下最好的应对,是集中起来利用地形打运动战,争取攻克敌人的薄弱之处,通过缴获和建立根据地来壮大自己,有基础后再改变作战方式。
在信中的末尾毛主席做好被撤换的职务,说:
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
这是毛主席首次推荐刘伯承,此时毛主席跟刘伯承接触不多,更多是听说他的事迹。
仅从一些资料和别人口中,主席就觉得刘伯承是能代替自己和朱老总来指挥的人物,可见当时刘伯承已威名远播。
只是刘伯承此刻还在苏联学习,红四军又迅速在赣南闽西打开了局面,临时中央就没有再要求朱毛离队。
“二月来信”后续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使得毛主席在红四军的“七大”上落选,这是主席早期遭遇的一个大波折,去后方休息了一段时间。
好在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路线才是正确,几个月后,朱老总、陈毅等人去请主席出山,根据地又往好的方向发展,接连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可惜,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上海临时中央在顾顺章叛变后陆续向江西苏区转移,后来就出现了一系列纠纷。
1932年9月,毛主席根据情报获取了敌人第四次反“围剿”的大致动向,立马做出应对,以“朱毛”的名义发布《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
指出部署重点应在南丰以西,宜黄、乐安以南的地区,消灭这些地区的敌方据点,建立和扩大这些地区的游击队,在宜黄、乐安、南丰之间以备战姿态布置战场。
从实际来看,主席的应对是基于红军实力的最优解。可在留苏派看来,这很有问题,就强令部队停止行动,并于10月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
在会上,留苏派不仅认为《训令》是“完全离开了原则”,还指责历次反“围剿”中实行的“诱敌深入”方针,是“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等等。
争执到最后,竟把重点上升至毛主席是否还留在前线指挥这一问题上。
当年留苏派还是太过强势,虽有朱老总、王稼祥等人反对将毛主席调离,但也无济于事,主席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被撤销,回到后方工作。
会议结束的那天,毛主席说出自己最后的要求:刘伯承来当总参谋长,我才放心离开红军。这个提议,其他人都同意了。
说起来这个事挺奇怪,刘伯承1932年1月才抵达瑞金,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在苏区还没怎么指挥过战斗,为何主席会如此看重他呢?
一来刘伯承很早就是川军名将,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二来主席在与刘伯承的接触中发现,虽然他也曾留学苏联,但并不像王明等人那样完全以苏为尊,还是会辩证看待问题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主席所想完全正确。刘伯承上任总参谋长不久,国民党就发动了第四次反“围剿”。
刘伯承仔细分析敌我的情况后,建议主力佯攻南丰,将敌人注意力吸引过来后,伺机歼灭一路。总部同意了他的意见,马上按照此来部署。
而蒋介石一听南丰被围,就从黎川调兵过去,正好钻入红军的伏击圈。一番激战过后,红军歼灭敌三个师并活捉三个师长,其他国军一看这架势立即撤退,第四次反“围剿”获得大胜。
而刘伯承到一线指挥部队后,也终于明白了先前毛主席为什么要选择游击战。双方实力相差过大,硬碰硬自身伤亡也很惨重。
所以刘伯承转变思想,认为不能生搬硬套苏联那种正面对决的作战方式,开始向李德等人提出反对意见。
这是毛主席举荐之时希望看到的,本来主席还想着刘伯承能把大家劝动。可李德等人太过顽固,见刘伯承跟他们意见不同后,就认为从此并非一路人、将刘伯承降职。
一步步,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还是在遵义会议,一切才扭转过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65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