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湘北南县,不产一粒小麦的渔米之乡,却走出了一家上市公司——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克明食品”)。
1984年,靠着手摇面条机,公司创始人陈克明开办了一个面条小作坊。一晃40年过去,曾经的那个小作坊,一步一步,靠着品质和口碑,迈向全国,一年生产的面条能让14亿中国人每人吃上两碗。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了2023年“诚信之星”,陈克明食品作为湖南唯一企业代表入选。
一碗面条,一份承诺
年轻时的陈克明是一名木匠,一手绝活,闻名十里八乡。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他不得不放弃这个行当,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寻找一些其他的赚钱方法。
1984年,托着小板车,陈克明开启了他的面条创业之路。带着过去身为木匠毫厘精准的严格要求,陈克明做面条也同样做到了一丝不苟。
刚开始卖面条,陈克明就向顾客承诺,如果产品有质量问题,比如说,断条、糊汤、有杂质等,都可以包退包换。“保质保量,包退包换”重品质、讲诚信,正是靠诚信经营,陈克明面条销售火爆。
陈克明给顾客的承诺还远不止这一句。1988年,曾经沿街叫卖的陈克明已经拥有了两间厂房。此时,中国的挂面市场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一些商家为了提升挂面的品相纷纷加入增白剂。
陈克明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个做法。他说:“有专家发表论文,说增白剂食用多了会影响肾脏和肝脏的功能。”为了顾客的健康,也是坚守做人做事诚信为本的初心,他真正从源头上做到了杜绝增白剂的使用。从1997年6月开始,陈克明就与所有的面粉厂签订购销合同时做出严格规定:面粉原料中一律不得使用增白剂。
这一决定,比国家发布明文规定,提早了15年。直到2011年,国家出台新的食品安全条例,正式公布在食品中禁用增白剂。
一碗面条,一份坚守
以消费者健康安全为最高使命的陈克明食品,已经在这条路上坚守了四十年。
在生产车间里,挂面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GMP及SSOP标准要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陈克明食品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HACCP体系及绿色食品等认证。
在安全检测方面,陈克明食品耗资上亿元,成立振华食品研究院,建立功能齐全的食品检测分析中心。在这里,会对每批次产品进行重金属、农残等11项指标检测,保障食品安全。2023年,该食品检测分析中心通过批准,共获得四个大类(食品、生活饮用水、食品接触材料、饲料)共239个参数资质,确保了检测资质的有效性和检测工作的延续性。
除了在生产、检测方面不断突破,在一些旁人很难注意到的细节上,陈克明食品同样有着高标准的追求。为解决包装纸含有荧光粉对人体有害的问题,陈克明食品斥资500万元,率先研发出不含荧光粉的包装纸,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
陈克明食品分管产品品质的副总经理张瑶说:“几十年来,我们公司一直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
一碗面条,一份担当
始终坚持诚信、勤勉、合作、感恩的价值理念,陈克明食品越做越红火,2012年3月,陈克明食品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在内部管理上,四十年来,陈克明食品也始终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全力保障员工福利。
面对合作伙伴,陈克明食品也尽力做到伸出援手、合作共赢。2002年,湘潭经销商严庆刚刚开始创业,经常上午拉出100件面条,晚上要拉回98件,一年下来销售了30来吨,资金一度出现了困难。陈克明食品及时出手,给予贷款支持,严庆的生意也慢慢有了转机。
积极作为、勇担重任,陈克明食品在很多重大时刻也展现了身为大企业的担当。在新冠疫情复产复工期间,陈克明食品向销售陈克明面条的五十多万家门店发出“稳价格保供应”的倡议,杜绝出现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现象,对消费者、对市场做到诚信经营。2021年,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陈克明食品成立救灾临时应急处置小组,捐赠物资上百万元。2022年,为支持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在沪居民生活需要,陈克明食品主动捐赠3000吨价值30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驰援上海……陈克明食品始终用实际行动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在这次“诚信之星”的评选中,聊起陈克明食品的成功秘诀,陈克明说:“诚信,就是‘诚信’两个字。”如今,这个诚信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陈克明儿子陈宏的手中,“消费者需要更健康、有文化的面,做更健康的面,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营养科学知识,做有文化的面,需要我们热爱生活、有文化创造力的一个团队。”陈宏说。带着这份重品质、讲诚信的使命,未来,陈克明食品将继续为14亿国人做好一碗面。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61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