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一名老人胆大闯中南海,毛主席看见后笑了:原来是你这个土佬!

1958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来到中南海门口,直接就要往里闯。警卫自然拦住了他,告诉他要进去就必须提前申请,或者持有特殊证件。

这名老人没有证件,也没有提前申请,却还是找了个特殊方法进入中南海。毛主席见到他后也不禁笑道:“我说谁胆子这么大呢,原来是你这个土佬啊!”

那么,这个“土佬”究竟是谁,为何会被称为“土佬”呢?他又为何要闯中南海呢?

这名老人名为李德才,开国大校之一,曾参与长征。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大渡河第18勇士。

李德才是江西萍乡人,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当地的游击自卫军,1930年加入红军,从此投身革命。由于身强体壮,孔武有力,李德才被分配到了纵队直属机枪连的重机枪班。

现实里操纵重机枪可没有游戏中那么容易,尤其是红军的重机枪,因为大多来自缴获,使用频繁,膛线早已磨损,弹道也不好控制。如果不得要领,没有足够的力气,子弹能偏移出好几米,根本打不中敌人。

而李德才,正是一名有力气,有技巧的战士。虽说没什么文化,但他在学习武器使用时悟性很高。1930年红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进攻长沙,重机枪班的老射手在激战中牺牲。才加入重机枪班没多久的李德才挺身而出,接过了射手的位置,以猛烈的火力掩护战友们冲锋。最终红军攻克长沙,李德才也被晋升为班长。

那么李德才为什么会被称为“土佬”呢?这还要从红军攻克吉安说起。

当时红军缴获了不少德式军服,重机枪班每人都分到了一套。但李德才面对崭新的军服却有些犹豫,因为他第一次见到前面有开口和纽扣的军裤,不知道该怎么穿。研究一番后,他琢磨出了自己的穿法。

几天后军长黄公略下来检查,发现李德才正带领战士们训练,很是满意。但看到李德才的裤子时,黄公略总觉得有点奇怪,把李德才叫过来一看,才发现他裤子穿反了,便笑道:“你这裤子的开口怎么在后面?”

李德才拍了拍裤子,理直气壮地说:“这样大便才方便嘛!”

黄公略大笑起来:“你李德才真是个土佬啊!”

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不过李德才“土佬”的外号从此就在红军中流传开来了。

1935年,红军抵达大渡河畔,蒋介石叫嚣红军不可能渡过大渡河,必然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但红军不会坐以待毙,李德才所属的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准备强渡大渡河。

杨得志专门把全团所有的重机枪都调给了李德才,让他在红军渡河时以火力掩护,随后第一批渡河的突击队就在熊尚林的率领下出发了。

对岸阵地和碉堡内的敌军果然开始射击红军乘坐的小船,李德才和神炮手赵章成配合,猛烈射击敌军碉堡和阵地,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

李德才在副射手的帮助下轮流操纵两挺马克沁机枪,以强大的火力封锁住了敌人的射击孔,赵章成趁机端了两个敌人的碉堡。因此可以说李德才也是一位“双枪手”,不过他操纵的是两挺机枪。

但就在第一批渡河的8名勇士上岸后,意外发生了。200多名敌军突然从山后面杀出,直扑红军所在的河滩。过河红军只有8人,和敌人人数差距太大,调兵支援又来不及了。

眼看熊尚林等人面临绝境,李德才大显神威了。他操纵马克沁用极为标准的点射接连撂倒了多名敌人,剩下的敌人一看也畏缩了。眼看红军射击如此精准,敌军纷纷后退。最后两百多名敌人没有一个冲到滩头的,给了红军巩固滩头阵地的时间。

随后,李德才跟随营长孙继先上了第二艘船杀向对岸,他们成功抢占了制高点,为大部队渡河创造了条件。虽然后来人们常说“17勇士强渡大渡河”,但根据杨得志和孙继先的回忆,渡河勇士应该是18人,而李德才就是这第18名勇士。

此后,李德才又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1955年,李德才成为了开国大校之一,并被任命为保定军分区司令员。

1958年,李德才即将退休,但他还有个心病,那就是保定军分区没有自己的篮球场:这导致军分区的篮球队一直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李德才自己也是个球迷,为此事四处奔走。

但要修标准篮球场就需要水泥,而当时我国水泥产量还很低,水泥十分珍贵。因此李德才一直没能如愿,他决心要在退休前把这件事办成。那么买不到水泥怎么办呢?李德才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直接找毛主席要!

说干就干,李德才当即乘火车赶到北京,来到中南海要见毛主席,之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警卫自然不会随便放人进中南海,李德才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李德才看到有个首长的孩子正准备进中南海。李德才当初曾负责首长家属队,这个孩子也认识他,他便写了一张字条交给这孩子,让他转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一见字条就笑了,当初他也听说过“土佬”的大名。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土佬”的性格还是大大咧咧的。李德才很快就见到了毛主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毛主席一听李德才要发展体育事业,也很支持。

于是几天后,李德才就接到河北省军区政委王奇才的通知,得知水泥已经调拨下来了,还是总理亲自批准的,让他省着点用。李德才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建好篮球场后还结余了一半水泥,他将其都捐给了当地学校。

可惜的是,李德才1960年就去世了。但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土佬”,他的丰功伟绩将被永远铭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5771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