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鸟类“诱拍”:常发于城市公园,手段层出不穷,专业人士呼吁鸟类利益高于摄影

湛蓝天空下,北长尾山雀展翅飞向盛开着一串粉艳花朵的枝条;翠鸟捕食水中的小鱼,溅起层层涟漪;红胁蓝尾鸲站在木藤上啄食面包虫……

这些生动的照片引得上千网友点赞,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画面的不和谐。北长尾山雀想要啄食的果实,实际上是被橙黄色蜂蜜包裹的花苞,甚至枝条后方的几朵花也都涂有蜂蜜;翠鸟捕食的鱼来自水面中的网兜,网兜里还有金鱼等其他鱼类;红胁蓝尾鸲啄食面包虫的位置钉着一颗大头针;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指向了诱拍。

诱拍的翠鸟捕食小鱼。图/网络

鸟类或许意料不到,自己能在大自然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取得胜利,却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计。那么,到底什么是诱拍?通过这种方式能拍出诸如上述画面的生动照片,难道不好吗?诱拍会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有地方出台相关法规禁止诱拍,又为何屡禁不止?

在“国际爱鸟日”之际,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将目光投向诱拍话题。

[1]爱鸟协会志愿者:不少人破坏鸟巢只为“出片”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硕士、自然之友野鸟会志愿者柴子文告诉九派新闻,诱拍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通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鸟鸣声来诱骗鸟类的“声诱”(在野外的“声诱”也称“鸣声回放”);利用面包虫、蜂蜜、肉丝、麻雀、老鼠等食物引诱鸟类的“食诱”;在现场利用树墩、枝条、鲜花、红果、大头针等道具搭设画面背景的“人工造景”;以及选取鸟类的必经之处,人为改变原来环境、破坏其原有生活状态,甚至破坏鸟巢周围的遮盖物来“拍巢片”。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表示,诱拍者为了能够持续性地拍摄鸟类,通常会长时间播放鸟鸣声,在求偶期会打乱鸟类的求偶节奏,过度消耗其精力。不过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几种来说,影响较小。

食诱则与人为投喂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投喂的食物并非鸟类日常食谱中的食物,无法良好地吸收和消化。与此同时,鸟类会为了吃唾手可得的、稳定的食物,频繁暴露在它们原本不会出现的环境中。当其习惯人为投喂后,鸟类会逐渐离开自己的栖息地,最终生活在并不适应的环境中。这些有可能改变鸟类原有的生活习性,甚至迁徙状态。

柴子文举例,如性格较为胆小的歌鸲平时在灌木丛下活动,但为了获取人为投喂的食物,它们会离开灌木丛,在较为开阔的环境下生活。这不仅与其机警的习性相悖,还使其更容易遭受各种猎食者的捕食。

而那些原本每年迁徙于南北两地的候鸟,会贪恋食物而留守。但人类的投喂是片段性、不持续的。一旦人类停止喂食,或当地的气候、温度发生变化,候鸟很可能无法适应、被冻死或饿死。

诱拍的红隼捕鼠。图/网络

“为了拍摄猛禽捕食的画面,向其投食人工饲养的花栗鼠、鹦鹉等动物,真的很残忍,可以说是为了拍照不择手段。”颜军补充。

柴子文也表示,在北京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人将买来的鹌鹑放在结冰的湖面上,以此来引诱游隼捕食,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这是一种非常血腥、不人道也不合理的行为。

“‘拍巢片’主要是为了清晰地拍摄鸟巢及亲鸟育雏的画面,但这会给鸟类带来较直接的伤害,也是最不可取的方式。”他指出,人为破坏鸟类生存的栖息地、修剪鸟巢周围的覆盖物会使其在繁殖期中暴露自身,人类的频繁干扰还会影响母鸟的孵卵节奏,令其处于“警戒”状态,从而降低幼鸟的存活率。

此外,诱拍还会让鸟贩子有机可乘,导致鸟类因降低对人类的警戒程度,更容易被违法盗猎者捕捉。

[2]禁止诱拍早已写入法规,但仍屡禁不止

九派新闻查阅发现,禁止诱拍早已写入法律法规。

2020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规定,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机构或者责任单位,应当制止追逐、惊扰、随意投食、引诱拍摄、制造高分贝噪声、闪烁射灯等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秋冬季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提倡文明观鸟,管控诱拍行为”,禁止捕捉并控制幼鸟的“绑架诱拍”等行为;禁止对鸟类有致伤风险的“钓鱼式诱拍”,以及有可能导致鸟类改变迁徙规律、居留习性和集群特征的投食行为;禁止破坏鸟巢和暴露巢址的恶性巢拍,禁止在营巢和孵卵期进行巢拍,禁止对隐蔽巢址的鸟种进行巢拍;禁止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观鸟和拍鸟;在实验区可以适度开展“自然野拍”活动,但拍摄时间及范围不能影响到鸟类正常的栖息和繁衍。

但诱拍未能就此打住。

柴子文告诉九派新闻,自己曾遇到过很多诱拍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公园内,人多的情况下有近20位摄影者,而且这些人认为诱拍是“无所谓的”,不接纳他人的意见,也并不很听劝。

“我们观鸟协会也经常去公园呼吁、倡导文明拍鸟,不要诱拍。很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加尊重生命的年轻人也经常劝阻,但多数(诱拍者)都不怎么理睬。”颜军说。

九派新闻以“诱拍”为关键词在某社交平台检索发现,相关笔记有1500余篇,其中大多为爱鸟人士科普“何为诱拍,诱拍有何危害”,但仍有网友“蠢蠢欲动”地表示“自己想要诱拍又怕打扰鸟类捕食”,甚至有的直接写明图片为诱拍所得,并称“拍鸟还有鄙视链,不捕捉野生动物不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规矩。”

诱拍的北长尾山雀。图/网络

对此,柴子文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些诱拍者心中,摄影画面的完美高于鸟类的生存权利,他们本身并不在乎鸟类,反而更看重照片的质量。加之目前规定“禁止诱拍”的法规和通知没有足够的法律效力,很难对诱拍行为进行查证或定罪,从而无法达到严格的管理及严肃的处置。

“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都明确认定‘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捕捉杀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对于诱拍行为,只是不倡议、建议禁止或管控,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违法行为。”他指出,并且诱拍的成本很低,只用撒些面包虫、做一些布景就可以完成,能够很快撤离,大多情况下人数还很多,往往是一群人,这也加大了管理部门取证和监管的难度,“法不责众。”

[3]“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诱拍”是伪命题

此外,九派新闻注意到,针对禁止诱拍还存在另一种声音,即不应该对诱拍“一棒子打死”,因为如果不诱拍,则可能无法让一些珍稀鸟类留存影像资料,供后人研究。

针对这种观点,柴子文认为,从主观目的角度可以准确界定是否合理,即到底是为了让鸟类更好地生存出发才诱导拍摄,还是出于为取得摄影成果的私人欲望。

“我遇见的很多诱拍都是重复、持续较长时间地引诱鸟类,让它们长期、高强度地暴露在本不该出现的位置,以此来获取数量不菲的影像记录。而获取带有研究性质的、重要保留资料性质的照片,应该是受到严格且规范的管理,在一定规范条例或准则下以最小的代价或影响进行的,并且在收集到简单的科学数据后应该立即停止引诱行为。”他说,为了观察和研究鸟类,他们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受到很多限制,而非像诱拍那样去人为改造环境、使用带有危害性质的如大头针等物品。

颜军也表示,如果是出于公共利益、用于研究,或是在不伤害鸟类的前提下,如在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适当使用鸣声回放,这种情况下是可控的,能起到正面作用,与过度且出于狭隘目的的诱拍是不同的。

柴子文告诉九派新闻,实际上这是一个相悖的伪命题,因为诱拍常发地多是城市公园,而珍稀鸟类往往生活在更偏远且难以发现的地方,也很难被记录到,都是在一种原生态的情况下被偶然发现并记录到。

“也就是说,此种观点只是诱拍者为了标榜或自证其行为的合理性所说,他们并非出于研究目的,也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鸟类,其初衷就是不对的,并且在行为上没有被严格规范。”他说。

那么,怎么才能分辨一张照片是否为诱拍的?颜军向九派新闻介绍,生态照片可以体现出自然之美,因为被摄体与周围环境是融合的,如果画面中有明显的破绽、不和谐之处,如照片中出现实验用的小白鼠或树木枝条有明显修剪过的痕迹,便可以合理怀疑其为诱拍。

诱拍的红胁蓝尾鸲。图/网络

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非天然的食物,如面包虫。也可以通过鸟类的习性来判断,如果喜欢在灌木丛中下部活动的歌鸲出现在开阔的地面,则很可能是被人为引诱的。

柴子文还指出,一般野外观鸟拍摄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照片都是用长焦镜头,因为大部分被观测的鸟类都距离人类很远,只有少数幸运的情况下可以近距离拍摄,所以照片中鸟类不会被拍得很大、姿态没有那么完美,画面也不会那么干净漂亮、往往有些杂乱。

[4]“爱鸟还是爱照片”

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中国观鸟会共同制定的《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中呼吁:鸟类利益高于摄影,当摄影需求会导致鸟受伤、弃巢、影响育雏等情形时,应立刻终止摄影。

倡议还建议,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避免使用闪光灯和飞行器。禁止使用活物诱拍猛禽,对濒危鸟种或筑巢地范围内的鸟应完全禁止使用声诱,不参与棚拍,在合理范围内拍摄。不允许移动、剪切鸟巢周围的任何物体,育雏期慎重拍摄。拍摄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鸟种巢穴,需要得到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许可。遵守公共道德,尊重私人领地等。

九派新闻注意到,已有许多生态摄影比赛在参赛细则中明确规定,参赛作品要求在自然状态下、不干扰鸟类的前提下拍摄,禁止诱拍、摆拍;禁止因拍摄破坏自然环境;一切干扰鸟儿正常生活、伤害鸟儿进行拍摄获得作品,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这样非常好,因为如果摄影比赛一旦使用了明显为诱拍所得的照片,容易助长其风气,也会误导不了解诱拍的群众。”颜军说。

柴子文也表示,这是一种进步,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比拼照片的清晰度、看重照片的质量,会形成一种不好的追求导向,还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照片的拍摄方式及来源。这也说明了摄影圈开始逐渐了解诱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更注重原生状态的摄影、而非过多的使用人工痕迹的趋势。

“我建议,大家一起引导更多人建立起一个更文明的生态摄影拍摄指标,去拍摄天然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生存状态,去观察和记录它们不同的有趣行为,而非仅仅追求距离多近、画面多清晰、照片多漂亮,这不应该是生态摄影所追求的目标。”他说,如果大家都更关注鸟类生存本身,那么诱拍也会自然而然地逐渐消失。

他指出,现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公园也竖立了“文明观鸟”“文明拍鸟”“禁止诱拍”的指示牌,设立了一定的隔离栏,并且一旦发现不文明的行为会有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劝阻。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园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做出了改变。

那么,应该如何文明观鸟或拍摄?柴子文告诉九派新闻,其实只要做到一点,即以鸟类和自然的利益为首。

“在观鸟或拍摄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看清或拍到照片,而是这只鸟会不会在你的行为下受到侵害?是否会对它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心中能有这条准则,自然不会去做过界的行为。”

他还表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打扰鸟类,尤其在繁殖季。因为鸟类在繁殖育雏阶段要消耗大量能量,同时还要应对天敌捕捉、保卫巢穴。其次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能观察到为主,在能看到的情况下可以靠近,但要有限度,而非无限制地靠近,让鸟类感到明显的警觉与不适。

其实观鸟和拍摄鸟类的人或多或少还是爱鸟、愿意为其付出时间和精力的,颜军说,“所以还是要以善良之心对待身边的生命,当自己即将做出不文明行为时,可以扪心自问,到底是爱鸟还是只爱那张照片?实际上,你所拍摄的照片也能体现出你对鸟类的爱。”

九派新闻记者代梦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5766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