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就目前的中国来看,人民日报不仅是在中国民众中有着巨大影响力,就是在官场和商场之中,那影响力也是无人能及的。其实一直以来,从总体上来看,几乎全体中国人对人民日报的态度都是认可的,因为他不仅能够反映国家的发展走向,也能够深刻的反映民众的诉求。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说过一句话:官不扰民民自富。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引起当前相关部门及各地的深入思考。
清代唐甄在他的《潜书·富民》一书中提到:人君能俭,则百官化之,庶民化之;于是官不扰民,民不伤财。《管子·心术下》中也提到: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可以说,以上两篇文章都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所谓治国其实就是治心,只要民众心安,则国家就稳定了。同时也指出了以上率下是基础,坚持做到不扰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富则国强。
近年来,我们从网络上曝光的各类问题来看,大多数都牵涉到这个方面。可以说,在很多专家的眼中,群众只是他们用来消化产品,牟取利益的工具;在很多地方的眼里,群众只是他们获取政绩,向上攀求自己前途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些年以来社会才爆发了大量的矛盾。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按照惯例仍然是“三农”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农”工作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大概看了一下近二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最初的改善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到兴建水利工程为农村解决后顾之忧,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再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可以说,国家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时候都是在断推进农村农业建设,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但是近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尤其是环保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很多底层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各种场合说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当然很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这种思想停留在了上级文件精神上,停留在了美好的理想之中。我们没有看过农民收入的增加,却看到了新农合医保缴费,保洁费和各种保险费用的增加;我们没有看到粮食价格的上涨,但却看到了农机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秸杆不准烧了、地下水不让采了、柴火灶不让用了、家畜家禽不让养了、智能电表更换了,甚至连自己的地种什么,自己都做不了主了。我们看一看,这种情况到底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还是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呢?
不仅如此,现在住房和交通农民也不能自己做主了。电动车严格管控,农村自建房严格审批,我不知道像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某一天,群众连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会受到一些管控呢?也许大家认为我是杞人忧天,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会不会在未来的一天,预制菜也走进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行配菜制?毕竟生火做饭还是会产生危险,也是会产生污染的。我们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但是一落实到下面就完成走了形,变了样,最后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完全相反,以至于引发很多群众的反感。
我们比如说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振兴,至于如何振兴,怎么振兴?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发达的标志是人口流入,经济活动增加。其实对于农村来说,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人,留不住人,再好的口号也只是空谈。所以在我看来,乡村振兴重在留人,而如何留住人呢?人留下来了,总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吧,总要考虑群体的健康问题吧,把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搬走,谁会留下?人留下来了,总要有便利的生活条件吧,总要有一个合适的养老环境吧,把优质的生活资源和养老资源搬走,如何能够留得住人?
要知道乡村振兴不是靠建几个工厂企业,不是刷几道白墙种几朵花,更不是处处不见垃圾,处处风景美如画。如果建成了这样的乡村,那只能成为某些精英群体的后花园,他们得空的时候带着部属家人来转一转,拍几张照留个念,发个朋友圈感慨一下:农村真美,然后转回头又开上车回城里去了。农村有农村的特点,乡村真正的振兴是鸡犬相闻,屋舍俨然,有良田、有美池、有桑竹,往来种作,有人间烟火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房前种菜,屋后植树,四世同堂,怡然自乐。那我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景象还有多少?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每一个朝代在立朝之初都是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汉朝的贾谊也曾经说过:天下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己发展。后来经过汉文帝和景帝两代君主的无为而治,汉朝国力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汉武帝最后平定北方打败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同样沿续了这样的思路,给予了农民充分的自主权,广大群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智慧,短短的几十年就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达到了自给自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我看来,官不扰民民自富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在这样观念的引领之下,每一个底层人民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开动脑筋,必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热情,才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一旦限制多了,就会极大的损害底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主动为被动,一旦参与社会的热情下降了,问题就出现了。《朱子家训》中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而前年文明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不少居民连自己家门前的垃圾都不愿清除,是他们太懒了么?非也!因为在资本化的过程中,我们把他们的这一习惯剥离了,不仅是城市物业,就连农村也都有自己的保洁。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经交钱了,还有必要自己打扫么?其实这就是过度参与农村管理的又一特征,我记得小的时候,路上的积雪全村每家每户都会出人主动打扫,但是现在基本上这种情况不见了。
再者由近些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很多矛盾来看,其根源并不是群众过于放纵,而正是因为限制太多,打扰群众的政策和规定过多。我们比如新农村建设中的征地拆迁,谁规定美丽乡村的标准就是要像城市一样整齐划一的?高低错落,样式丰富,各具特色本来就是农村的一道风景。比如禁烧,禁养,禁种等方面也同样如此,以环保名义来限制农民的各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极大打扰。我始终纳闷,难道农民如此愚昧?难道农民不想要绿水青山?难道农民不想要生态环保?难道群众利益跟国家利益有冲突?不应该吧。当然,官不扰民并不意味着官不管民,毕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我们的官方加以引导,并为他们创造积极稳定健康安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在官方层面追求“官不扰民”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如果没有官方正确的引导,没有一个合理化的政策加以鼓励,“民自富”这一结果则很难实现。民众有权选择自主发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富裕和幸福。民众的自主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有一个开放、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以激励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官不扰民民自富”的重点在于培养人民的自主能力,它与官不扰民这个观点不是对立的,需要我们的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稳定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那一切也都是空谈。
所以说,这个观念既是政府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中应该牢记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官方与人民共同合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也只有在一个积极健康稳定,并且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官不扰民,人民才能够富起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50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