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L妈妈留言:
“雪妈,分享一下激动的心情,昨天孩子突然亲我了,我等这一天等了三年!每每听别人说孩子时不时的亲妈妈,我羡慕的不得了,现在终于也走到这一步了,我激动的无以言表!
真的很开心,最近跟她经常玩唱歌游戏,每句话我唱前面部分,后面留两三个字让她唱,她都能接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唱的很开心,现在眼神也特好,我特别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分享一下L的经历:
认识我的时候,L已经超过5岁。从3岁发现问题以后的2年,进步微乎其微。和大人很难交流,语言只有极少的个别发音;生活中除了喜欢吃,其他的几乎都不会玩、不会做,不感兴趣。
更让妈妈心痛的,孩子没有把妈妈当做依恋对象。这让她深陷无力,甚至怀疑自己。
在这种“横着”没进步的状态下,妈妈选择了参与共修小组课。并在后续做了一个周期的一对一个案咨询。我们和她一起抽丝剥茧,找到了几个主要的问题和痛点:
1、妈妈内心深处对孩子是不爱的,甚有些敌对、嫌弃。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妈妈勇敢地承认了。接下来,我们用书信疗愈、冰山理论为基础的自我觉察、内在感受观察记录等方式,让妈妈逐步找到了自己“不爱”孩子的原因,并且慢慢积蓄力量,重获爱的本能。
2、过去的陪伴都是低效的,因为父母只看到了形式,而失去了内核。
每天带出去疯跑疯玩,在家里的探索却各种不允许、各种限制。孩子在外都是一个人放空状态,没有和任何人链接,和物的链接也是机械重复式的,这种养育方式带给孩子的进步会很小。
而在家庭里,和妈妈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成为稳定顺畅的沟通互动伙伴,是谱系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遗憾的是以前都做反了。
外出或在家、玩玩具或做游戏,运动,都是外在形式。只有紧紧抓住了与人连接的内核,所谓“干预”才会真正地起效。
3、妈妈≠保姆
用L妈妈自己的话说,以前更像个保姆。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到无微不至,包办代办;但精神和情感上和孩子不亲近,孩子也不亲近妈妈。除了要吃的喝的外,几乎不主动找妈妈。
L妈妈意识到,隔阂的亲子关系,成为了孩子发展的阻碍。
经过多次的沟通和持续的练习,L妈妈慢慢找到了和孩子情感链接上的那种相通感、共鸣感。
令她惊喜的是,和孩子的情感链接,也滋养到了自己,让她更深刻具体地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
祝福L妈妈和孩子,我们始终深信,父母觉醒,重新养育孩子、养育自己,从情感层面呼唤孩子内在灵性、内驱力的发展,才是谱系孩子成长的最佳道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99205.html